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
摘 要: 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使活动受限或得不到有效结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活动教学的组织安排、内容选择、问题设置和总结等方面,对如何提高科学课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科学;活动教学;有效策略
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提出来以后就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对活动教学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和完善。活动教学从课外活动、专门的课程活动方面已渗透到了学科教学之中,为推进学科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以“活动”为知识载体的学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袁运开主编的《科学》(七年级~九年级)教材中除了主体内容外,还安排了“实验”、“活动”、“探究课题”等活动栏目,共有460多项,这为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说明了活动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形式。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依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活动性体验,主张学生由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去发现知识的由来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实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人,说明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活动教学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它将“活动”引入了教学领域,并将“活动”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鲜明地提出“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主张。
活动教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必须以活动为中介和手段,活动是人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实现的。对于个体来说,只有在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只有在从事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活动中才能获得人类的主体意识。活动教学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识、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唯有活动,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与手段;唯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活动教学通过坚持以发展为本,在活动中促发展的基本教学指导思想,将活动观与发展观辩证统一起来,并使之成为构建活动教学体系的灵魂。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重视学习者学的活动。很显然,在实践中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将使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活动开展的方向,进而向着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变。
2 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有效的组织策略有的教师不愿意组织活动教学是因为害怕活动过程中课堂纪律难以驾驭。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活动教学的组织安排不够细致周到,使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出现,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教师课前就要准备好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活动仪器、任务单、小组成员的分工等,这些都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其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精心备课,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作好预期的准备。另外有些活动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能在教学空间与时间上延伸,以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为验证植物体内的淀粉不是从土壤中吸收来的,需课前配置好土壤浸出液;验证植物是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为了保证在课堂内能顺利完成,课前应组织部分学生一起完成“植物在暗室放置24小时,在强光下照射2小时以上”的步骤;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豆芽茎的运输功能,教师应在上课刚开始时让学生把豆芽茎插入红墨水中,约30分钟后再利用材料进行活动,不然在几分钟内观察不到“红色的两条线”或“一个红色的圈”。如果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就为他们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和实验让许多学生手忙脚乱,一片狼籍之后毫无所得,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2 充分挖掘资源策略
部分学校教学设施落后,硬件跟不上,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这也是活动教学不能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准备器材要花费大量时间,怕麻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活动教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以便解决活动教学中资源缺乏问题,引导学生自带器材开展活动,使活动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如在学习“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多少有关”时,可以让学生自带橡皮泥,开展“谁做的橡皮泥船载重量最大”的活动。为了使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取决于浮力和物重大小关系时,可让学生开展“制作滴管潜水员”的活动,先要求学生带牙签一根,有盖的塑料可乐瓶两只,大铁钉两枚,教师只要给每组学生发两个塑料滴管和胶带,就可开展“制作滴管潜水员”的活动了。先在两个塑料瓶中装满水,把用铁钉加重的一支滴管放入其中一只可乐瓶里,折一段牙签塞到另一支滴管的出口,放入第二只可乐瓶中;接着盖上瓶盖拧紧,双手使劲挤压可乐瓶壁,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可乐瓶内的滴管潜水员的变化情况。又如教材里的“制作彩虹”,技术要求较高,活动场地大,所以开展困难,我们可以让学生带上小镜子,在有阳光的时候,把装水的盆子放在走廊里,然后把镜子放在水中,让阳光直射到镜子上,慢慢转动镜子,这样在对面墙上就会出现一条彩带。
3 合理安排和有效的控制策略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都有许多类似活动可以辅助教学。比如桃花结构教学时,可以选择挂图、模型、实物、录像等多种活动,它们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结构组成。这时我们的活动安排一定要适度,选择一个学生主体参与性强的活动为主,争取一击而中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一味求多,安排一系列的活动,那样只会导致学生长时间陷于活动中,不利于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学生相关知识构建。
幼师因为个人原因辞职的说说
如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我采用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来学习花的结构。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相同?花瓣的数目有多少?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完全花的构造。
另外每节课的活动教学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根据重难点设定活动。课堂教学中选择某一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一次知识的传授,一次能力的培养,所以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了活动而活动是不可取的,也违背了活动开展的初衷。
4 拓展和深化策略
教师有时很痛苦,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开展活动,学生的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过程的拓展与深化方面有所欠缺。
销售人员述职报告范文
学而不思则惘。学生的“思”是来自于教师的“问”,教师在活动教学中如何设问非常重要。如在活动前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我在演示台上支起一块平板玻璃,在玻璃前面放一只点燃的蜡烛(事先用半个可乐罐把点燃的蜡烛挡住),在另一面放了一只烧杯,学生看到烧杯内有一只正在燃烧的蜡烛,接着教师向烧杯内缓缓地倒水,蜡烛火焰并没有熄灭。实验的现象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教师趁机向学生追问“火为什么不会被水熄灭呢?”“平面镜成的像在哪个位置?”“你们能告诉我像在镜子后面的准确位置吗?”“实验要用到哪些器材?”“为什么要用玻璃来替代镜子?”“火柴起什么作用?”“实验还需哪些注意点?”等等。教师不时的提问引发孩子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扣在实验上,通过讨论、交流和评价,使学生明白了实验中选择器材的重要性,理解了为什么用玻璃做实验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为一个学习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激发他们思维火花的诱导者,一个当学生面临问题、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支持者。
教师总结时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表述上,有必要把主要内容显示于黑板或屏幕,使学生明白通过活动自己要学会什么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便于学生的记录和复习。这样就会避免“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白大脑”的尴尬,学生的成绩也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总之,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因此,活动教学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很好的载体,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去积极尝试与实践,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