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
我对过年的看法是全家人在一起去亲亲家玩,节前打扫卫生、贴门神、放炮赶年兽、守岁等。
春节的来源是因为有一头年兽,每到除夕就从海底上来,来到人间杀害百姓。有一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这里用炮和门神、年神赶走了年兽,从此以后年兽再也没有出现过。就这样人们把赶年兽的办法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后来就成了人类的习俗,这就是年的来源。
我对年兽很好奇,想知道年兽到底有没有,年兽长什么样子,我一定要找出来,于是我在网上查找,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又看了关于年兽的图片,有的是爬着的,有的是站着的。不知不觉的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又看了解说,上面说不一定有年兽。我要好好学习来研究这个万年这迷。
你们想知道吗?那就和我一起好好学习吧!
篇2
今天,我们来说说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有很多,最常见的有贴春联、看春晚、走亲戚和吃年夜饭。过年贴春联是人们希望下一年能有好运气,所以在门上贴上两句吉祥的话。看春晚是人们为了迎接新年而准备的喜庆节目,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可以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走亲戚是晚辈向长辈问好,表达祝愿的一种方式。吃年夜饭是因为一年到头了,让每一家人都团圆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一顿饭。过年的习俗是每年必须做的事,因为做这些事的目的是让过年有了热闹的气氛,有了年味。
不论过年的习俗要做什么,归根到底就一句话,那就是让人们更快乐、让家人团圆、让社会更美好!
篇3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到了,这让我想起了春节里习俗,例如祭灶、贴对联、包饺子、放炮等。
我喜欢的习俗是放炮。说起放炮,它还有个来历呢!相传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逃离村庄的时候,有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当“年”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年”混身颤栗,再也不敢进村了。然后那位白发老人身披红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惶而逃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今年,我买了许多许多鞭炮、擦炮、烟花、和大雷子。我可以尽情的燃放烟花爆竹了,让这一些永久的留在我的记忆里吧!
篇4
一年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见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过去一看,原来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想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粽子就没了影。
到了晚上,爷爷把饭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来一个瓶子像是药酒的什么东西,还要我们每个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节过去了,但它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篇5
今晚的月儿格外圆,今天的月饼格外甜。因为,今天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
我坐在阳台上,与家人一起细细品味着这香喷喷的月饼,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一轮若隐若现的明月也爬上星空。奶奶告诉我,一边看着月亮,一边吃月饼,眼睛会变得更明亮。我看着月亮,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又拿起一块桂花馅儿的月饼,轻咬吃月饼要眼前仿佛出现满园桂树,就连月亮上那若有若无的花纹,在我眼中都成了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在这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团聚,这就足够了。我看了看爸爸妈妈和蔼可亲的脸,又想起了许多不能团聚的家庭,幸福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月饼象征的团圆,那么就愿我家永远团团圆圆!
奶白的月光一泻千里,将我的思绪牵到了外面。我不禁想起了我在远处的朋友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沐浴着这月光。回想我们的友谊,我的嘴角扬起了微笑,一句“中秋快乐”足以表达我想说的一切。
恬淡的月亮仍在微笑着,将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6
人们都知道,春节要放鞭炮,贴对联。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传说中有一个怪兽——年,常常在大年初一来骚扰人们过春节,于是,村里的人们就会到深山去躲避那个怪兽——年。
第二个春节到了,人们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这个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挡住了跑往深山的人们,说道:“大家不要慌!我知道怎么挡住年。”人们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来了。老爷爷从房间里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块红布,就跑出了房间。
到了房门口,鞭炮霹雳啪啦地响,红布在风中飘动,年顿时不敢往前走了,转头就跑。人们欢呼着跑下山,称赞老爷爷很聪明。
哦!原来年怕声音和红色。所以,人们过年都要放鞭炮,贴对联。
篇7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篇8
我今天给大家说一说中华传统的节日有什么习俗吧!
我先写一首歌谣,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你们知道了吗?那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个各家重逢团员的节日,又是吃团圆饭的节日呢!只要到了这个节日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去外面赏月、吃元宵,那天的夜晚就像欢乐的海洋!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象征着团团圆圆,家人也寄托了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要不然我再给大家写一首诗,再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热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错,这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有好多讲究,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和放风筝等等一系列讲究,这里放风筝的寓意是随着春风把他送到天涯海角,给我们带来好运!
中华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中华传统节日的各种有意思的习俗!
篇9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团圆的节日,而在我们中国,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就是亲人团聚、全家团圆的好日子--中秋节。
中秋节的时候要吃:石榴、板栗、煮毛豆……其中最不能少的就是月饼,我知道月饼是圆的表示着“大家一起团聚“的意思。我吃过:火腿月饼、水果月饼、蛋黄月饼、豆沙月饼、五仁月饼……我最爱吃的是蛋黄月饼,它不像水果月饼那么甜,也不像火腿月饼那么腻,它有点咸,又香又软。我听妈妈讲过一个故事,在妈妈小的时候,她和姨妈把外婆为中秋节准备的月饼翻了出来,结果老妈馋不住,把月饼偷吃了一点,过节的时候外婆发现月饼被偷吃了一些,问是谁偷吃的,可一个也不承认,结果害的姨妈也被外婆收拾了一顿。我们现在倒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也请大家过节别吃太多的月饼,不然很容易拉肚子。
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赏月,可是玉溪那天天阴,没有看到月亮,真是遗憾哪!
篇10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篇11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嵋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的习俗多着呢!
篇12
“红”寓意着红红火火,“鲤鱼”有寓意着年年有余。
在我的家乡里,放鲤鱼早已成为开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这时,只要家里有个5,6岁的小孩,全家子都会出动。陪着孩子一起放生鲤鱼,祝福他年年红。
小的时候,我记得我放生过好几条红鲤鱼。最记忆犹新的,是那一次:
那次,全家都陪我出来,就连天天忙于工作的外公也陪我。从家开始,开车开了半小时,走路又走了半小时。当时有多少人我不记得了,好像开了足足两辆车。车上挤得很,除我之外,还我的表姐表妹。车里既然挤,自然就很闹腾。
到了地点四周都是山,中间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离地三米高,看起来挺深。小孩子性子急,还没等车停稳。车上就已经开始大呼小叫了。下车后,一股清爽的空气迎面扑来,我贪婪的享受着清爽的空气。“真舒服!”“比城市里的空气好多了!”人们说到。孩子们都开始打闹起来,而大人们则在收拾东西。只见外婆用她那粗糙的手伸进车子的后备箱,从里面搬出了一个红色的桶。吃力的行我们这里走来。
我们的注意力都被这个桶所吸引了。走近一瞧,里面乘着半桶水。水里时不时溅起水花,仔细一瞧,里面有着三四条红鲤鱼,活蹦乱跳的。“让我摸摸”表妹说,手伸进桶里。“拿回去!别脏了财气!”大人们呵斥着。
到了河边,大人们看了看时间,跟我们说:“到时候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我拿起一条鱼,滑滑的,一不注意就会飞出手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喊到,扔了下去。表妹就不行了,鱼直接从手中挣脱出去,跳进了水中。外婆见她没说话,对着河里喊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还不忘责怪表妹,“你怎么不喊啊?!”
不知鲤鱼还在不在……
篇1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一个令千家万户团圆的好日子——春节,它,是这一年之中最让人们快乐的日子。
传说,大年初一时,山中有一只名为“年”的怪兽,在这一天,会从山上下来吃牲畜和人。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竹子爆裂,发出了巨响,惊动了“年”,随即,人们便用这种方式吓跑了年。后来这放鞭炮便成了每年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吃完团圆饭后,便把爆竹高挂,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音,人们不仅在这天放鞭炮,在过后的十五天里,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这声音呢!
过年,不仅有“放鞭炮”的习俗,还有包饺子的习俗。各地包的饺子都是形态各异,记得,我也在除夕夜包过饺子。那天晚上,闲来无趣,便拿起妈妈刚擀好的饺子皮,开心的包了起来,因为这技术还是不够娴熟,所以包的像一只“小老鼠”。我还在这个饺子里放了一个枣,希望这年鼠年,自己可以过的甜甜美美。
饺子在除夕夜就已经包好了,可却要等到大年初一再吃。但在那一天,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欢乐无比的春节一过,人们便要以新的面貌迎接这一年了。
春节,是晚霞,是岁末的一道风景;春节,是朝霞,预示着红红火火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篇14
端午前后,我们会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还可以看到河面上有趣的龙舟赛,但你真正了解关于端午节的民俗和故事吗?
有的人可能会说:“端午节不就是纪念屈原投江的吗?”其实,除了屈原跳汨罗江的故事,还有一个传说却很少人知道。
这个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是纪念伍子胥,他是楚国人,因父兄被楚王杀害而投靠了吴国,吴国打败楚国后,伍子胥终于报了仇。吴王死后,儿子继位,吴国又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请和,求和条款上写着越国每年要献给吴国大量金银,吴王很高兴,而伍子胥却说要灭了越国,吴王一怒之下就把他杀了投入江中。
每年端午,艾草芳香四溢,大人们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写着一个“王”字,既驱邪驱蛇又显得很霸气。除了用雄黄酒写“王”字,端午节还有很多“吃”的习俗,比如:吃打糕、吃煎堆煎饼、吃“五黄”等。
打糕就是将艾蒿和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锤打制而成的米糕。而“五黄”指端午节要吃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最后就是雄黄酒。此外浙江北方端午节还吃豆腐。
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给我做许多粽子,有鸡腿粽、肉粽、蛋黄粽……如果幸运的话,还能拿到外婆独家秘制的蜜枣粽。
咬一口蜜枣粽,枣肉直接蹦了出来,甜甜的滋味在舌尖上跳舞,让我沉醉当中!
篇1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猜猜这首诗写的哪个节日?对,就是春节。春节游很多很多习俗,如:倒贴“福”字、给压岁钱、贴年画、请门神……给压岁钱和倒贴“福”字是我最感兴趣的。
给压岁钱的习俗源于一个神话传说。传说有一个叫“祟”的怪物,他的身子是黑黑的,只有爪子是白的,头上长了一对尖尖的角,看起来好可怕的样子。
“祟”在除夕的那一天,他就会出现。一到除夕夜里,他就会用白白的爪子摸熟睡小孩的头。第二天,那个被“祟”摸到的小孩就会发烧,第三天就会死去。有一户人家的老婆婆为了不让“祟”摸孩子的头,就给了小孩几个铜钱玩。小孩很高兴,一直在那里玩啊玩,玩啊玩。不料,小孩玩着玩着睡着了。“祟”看到时机已到,就准备过去摸那个小孩的头。突然,那几个铜钱闪闪发光,把“祟”给吓跑了。这件事情传了出去,大家就给小孩子发压“祟”钱,习俗就这样来了。
倒“福”的故事也很有趣。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那时,朱元璋要求每家每户都贴上春联和“福”字。可是有一家的老爷爷不识字,把“福”字给贴倒了。朱元璋大怒,要求士兵们把这个老爷爷拉去砍头。一位大臣看这个老爷爷可怜,就说:“您不该罚他,应该赏他。他多有心意啊!福‘倒’,福‘到,’多好啊!”朱元璋大喜,把这个老人好好奖励了一番。这是“到”福的由来。
我讲的这两个春节习俗有趣吧?其实,中华民族还有很多传统文化习俗,等待我们去发掘它们的秘密。
篇16
春节,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我们东北,关于春节的讲究就不少。
每年过年我家都热热闹闹的,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帮助爸爸妈妈和姐姐贴对联,挂福字。挂福字也有讲究,福字要倒了挂,这样就表示“福到了”。妈妈每当过年时都为我们做上一桌子的大餐,今年比往年更丰盛。每年妈妈都会做鱼,因为鱼可以表示“年年有余”,饭桌子上不仅要有鱼还要有猪蹄,猪蹄表示“有抓头”。
吃饭的时间到了,在这之前一定要放鞭炮,因为这样可以去除“怪兽”来年保平安。到了晚上,灯要一直点着,这样可以表示来年前程光明无阻。到了晚上要包饺子,在包的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吃到这个饺子的人,来年一切事都会顺顺利利的。到了半夜12点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因为12点后为新年,放鞭炮是喜庆新年,这个时间放鞭炮表示万象更新,大吉大利,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之意。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在腊月二十九(除夕夜),我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的团圆饭可讲究了:我们吃饭一定要有三大样:鱼、鸡、肉。鱼一定要蒸着吃,在鱼上还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这样象征着财源滚滚来、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鸡一定是公鸡。肉是腊肉,我们的腊肉不像四川那里蒸着吃,而是用豆角炒着吃,这样吃特别美味,特别有嚼头。吃完饭后,我们就要进行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说说这一年经历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们像爸爸妈妈请安(拜年)说些吉利的话,这样可以获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这样象征着大吉大利。然后我们会出门向别人拜年,别人会放鞭炮来迎接我们,这样表示湖南人们的热情似火好客、友好。
看,我们过春节是不是不跟你们一样呢?你们想来我们湖南过春节吗?
篇17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人们都知道,春节要放鞭炮,贴对联。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传说中有一个怪兽——年,常常在大年初一来骚扰人们过春节,于是,村里的人们就会到深山去躲避那个怪兽——年。
第二个春节到了,人们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这个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挡住了跑往深山的人们,说道:“大家不要慌!我知道怎么挡住年。”人们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来了。老爷爷从房间里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块红布,就跑出了房间。
到了房门口,鞭炮霹雳啪啦地响,红布在风中飘动,年顿时不敢往前走了,转头就跑。人们欢呼着跑下山,称赞老爷爷很聪明。
哦!原来年怕声音和红色。所以,人们过年都要放鞭炮,贴对联。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篇18
春节是我国的辟邪除恶的传统节日,接下来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过年了,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看着这么热闹,我也忍不住叫哥哥和我一起贴。首先,我们拿着春联,然后把春联按上墙,我再按住一个角,右手拿着哥哥刚撕下来的透明胶布,再把胶布慢慢的把角落一个一个贴好,哥哥在一旁指挥,最后就完成了。我们一起欣赏着劳动成果,满意的读着春联上的吉祥话,看着这红红的春联,我心想:来年我家一定会红红火火的,虽然很累,但累并快乐着。
贴春联太累,回家时,我猛地坐在沙发上,当我正要闭眼时,一股香味围在了我的身边,原来是要吃年夜饭了。我快速的把碗递到嘴边,连忙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真香啊!这是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吃完后我们就去放炮竹,哇!那炮竹就像赋予大地生机的余光。回到家以后,爸爸说:“我要发红包了,来晚了就没了哦!”我飞速的跑了过去,爸爸拿着红包向前走过来,把红包一个一个的递给我们。看着大大的红包,我心里美滋滋的,脸上乐开了花。到了家,我们看着春晚,吃着夜宵,真是太让人安心了。
到了睡觉时间,我一边躺在温暖的小床上,一边轻轻地自言自语:吃完饭看着这美丽的烟花,真好啊!春节的这个日子,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的,开开心心的,要永远永远幸福安康。
篇19
春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为春节的到来做准备了,这一天人们打扫卫生。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在尧舜禹时期就有春节扫尖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尖还有除旧布新的含义。
春节时,人们都有放鞭炮的习惯。据说是因为有个叫“夕”的妖怪会在三十这天晚上来捣乱。后来人们在无意间发现燃烧竹子发出的爆炸声可以吓跑夕,于是有了除夕的放烟花的习惯。过年的期间,人们还会在自家门上贴春联。在明朝朱元璋时期,曾下令过年期间要在自家门上帖春联以示庆贺。最初春联是为了赶走“年”这头妖怪,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已经把桃木换成了纸,红色有吉祥、辟邪的意思。年三十还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外形酷似元宝代表着财富,其中的各种馅又有着不同的寓意。吃过年夜饭,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聊着这一年里发生的事,直到过了十二点才散去,各自回房睡觉,这是守岁跨年的习俗。春节还有发压岁钱、贴年画、舞龙舞狮等习俗,这些都表达着对节日的庆祝,希望新的一年里能万事如意的美好祈求。
春节的这些习俗使得这个传统佳节变得更加富有魅力,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
篇20
中国的春节有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比如在我们广州,第一个传统肯定是逛花市,因此广州的别称是花城。
每年广州的人们都要到天河体育中心和许多地方去逛花市。在花市上,有红、紫、白、黄......各式各样的鲜花,有一根根的,也有一束束的,真是玲琅满目,目不暇接!第二个传统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回家吃年夜饭。每个人到了过年的时候,肯定会思乡。所以中国就有了这么一个传统——过年回家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第三个想都不用想了,那就是拜年。在旧社会,由于大家的出行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所以人们只好冒雪登门拜访和拜年。
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会这样登门了拜年。因为现在大家都有了手机,只要随便按一个微信语言通话或视频通话,就算是在万里之外的外国,也能跟有手机的亲人或老乡说话了。第四个传统来自于一个传说。传说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小怪物,只要一到过年,它就要作恶。
为了吓跑它,人们想出了用对联和烟花来吓跑小怪物的方法。所以至今每家每户门口过年时都有贴春联的传统。
有南方的春节传统,就肯定有北方的春节传统。实际上,南方和北方的春节传统差不多,大家都是拜年和吃年夜饭。但是,北方的年夜饭很特别,因为北方和南方温差较大,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南方主要是种植水稻,而在北方则主要种植小麦。所以南方人过年吃年夜饭以大米和蔬菜为主,北方人则以吃饺子或者小麦包为主。
北方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剪窗花,人们剪的形态各异的窗花像小狗,像小猫,又似青蛙。而且只有大师才能刻出窗花来,它们都是经过一刀一划刻出来的,简直是惟妙惟肖。
此外,北方因为有冰和雪,所以他们比南方人特殊一些,他们建起了许多的滑雪场,这样春节溜冰和滑雪就给大家的春节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并且,北方的人们还可以把冰雪收集起来加工成冰雕,让人们欣赏美丽的冰雕。
看看我们的春节传统多么有意思,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中国的传统文化!
产品合同范本300例
篇21
正月初一是我们国家传统佳节—春节。关于过春节各地的习俗可多了,除夕的年夜饭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品尝着美酒佳肴,其乐融融。年夜饭我们北方人喜欢吃饺子,预示着来年交好运;而南方人喜欢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听大人们说,以前,过年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因此,人们总盼着天天都过年。如今,我们天天吃得都象过年一样,现在就希望忙碌了一年,一家人能够相聚在一起。本年,我们家的年夜饭是在饭店里吃的。一家人在一起可开心啦!大人们送给我不少祝福,还有压岁钱呢。我也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我们家除夕的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今日是春节,农历大年初一。早晨,太阳渐渐升起,阳光驱散了薄雾,天空瓦蓝瓦蓝的。
我和爸爸、妈妈出门去玩,我们一出门,就看到街上非常热闹,空气里荡漾着炮竹的硝烟味,人们都穿上节日的新装,个个喜气洋洋。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新年更高兴了。我手上拿着红艳艳,黄澄澄,绿盈盈的气球,笑个不停。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古彭广场。节日的古彭广场人山人海,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到处都漂浮着一串串彩色的气球和条幅;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人们舞着长龙,扭着秧歌,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们都沉浸在这节日的欢庆气氛之中。
篇22
今天是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奶奶问我早饭吃什么,要不要吃藕粥?可是为什么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多吃藕粥呢?这象征着什么呢?
问奶奶,她说表示在新的一年生活过的甜甜蜜蜜;问妈妈,她说象征着生活过得幸福、甜蜜;可我觉得应该是生活每一天都过得幸福、快乐,每一天都应该甜甜蜜蜜、幸福美好。
第二天我住在外婆家,早上起床,外婆给我端来一碗晶莹剔透的汤圆,可不是早上要吃藕粥吗?这又象征着什么呢?
篇23
农历12月30号,也就是大年三十——陆河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早上一早起来,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景象,每家每户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中午饭我们一般吃的是刀切粄,因为下午我们要准备祭祀的东西,怕到时候间不够。
到了下午我们要把甜粄、茶、米酒、咸鱼,鸡等一系列东西准备好,之后我们就要开始祭拜祖先了,用客家话来说就是拜公太,过程就是:上香,请神,念文(让公太保佑我们之类的文办),烧纸钱,送神。我最喜欢的就是上香这一步,每每上香时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门外的对联和灯笼都被大人们前一天换成新的了。
拜完公太以后,我们就要洗澡,穿上我们买的新衣服。趁我们洗澡的时候大人们就会把年夜饭准备好,年夜饭是有诸多讲究的,比如:一定要较早的时候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等。
年夜饭吃完后,等大人忙活好一切后,我们就要准备开始走亲戚了。也就所谓的拜年。
我们这边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在年三十晚上最接近十二点的时候再拜一次公太。为什么呢?因为十二点意味着第二天的早晨,也就是年初一的早晨,这个时候拜了公太,也就意味着明天不用早起,还有拜完公太后要吃素,也就是一些豆腐,饭甜枣木耳汤,酱油花生。我小时候问过爷爷问什么要这样,爷爷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规矩,要遵守。拜完公太后,父母要回老家和店里打开门炮,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
奶奶从一早就开始嘱咐我们睡觉时不能关灯,而且要一直维持到年初二,整个房子的灯也不许关,要开着,表示着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年初三不能通宵开灯,年初三开灯意味着老鼠多。
篇24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通常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们有红包。当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今天,让我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
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早上,我妈妈会煮热汤圆。然后,我们将和爸爸一起搬一张桌子,在桌子上放8个碗和8双筷子。接下来,我们将把热汤圆放入碗中。最后,我父亲会跪着烧纸钱。追悼会后,我们都赶去吃汤圆,因为吃我们祖先吃的东西不会让我们生病。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春节习俗,但它反映了我们中国家庭5000年的传统美德。崇拜是对长者的尊重。我们用这种方式表达我们对长辈的想法,这体现了一句孝顺的话。
不管什么样的春节习俗,都应该传承下去,不是吗?
篇25
我的家乡是安徽省铜陵市。那里有许多风俗。让我们先谈谈春节的习俗。
在春节的早上,你应该先洗个澡,洗完澡后换上新衣服。快到中午的时候,每个家庭都开始做年夜饭。它很快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过了一会儿,我们家,老老少少,团团和袁媛,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年夜饭。他们非常活泼快乐。年夜饭后,你可以出去玩一会儿。晚上,你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我们称之为守岁。这就是所谓的春节,也叫春节。
我家乡的风俗相当有趣。
篇26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最活跃的传统节日。中国庆祝春节的民俗可能是从原始社会的“腊祭”时代演变而来的。
春节的习俗是:每个家庭的门上贴红色对联,一些家庭挂红灯笼,燃放鞭炮,庆祝新年。一些父母给我们压岁钱。人们穿上新衣服,舞龙,享受爬山的乐趣。
春节每年都是一样的。春节那天,我们穿上新衣服问候长辈,并说祝福的话。家庭团圆饭非常热闹。孩子们喜欢庆祝春节。
篇27
春节的习俗太多了。例如,烟花就是其中之一。
小升初简历文案
每个家庭都喜欢在除夕夜燃放烟花。烟花像火箭一样照亮了天空,爆炸形成了五颜六色的各种形状,有五颜六色的花、大树、飞奔的马、牛、银蛇……像一片烟花的海洋,非常壮观。
传说燃放烟花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当人们看到它时,吃起来都很可怕。后来,众神知道年一见到人就吃,所以他们从天上下来,把年锁在山里。每年除夕夜,众神都会下来释放一年。除夕之夜,人们从家里拿出肉喂年。人们发现燃放烟花爆竹可以赶走“年”,并爱上了这一举动。从此,除夕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慢慢形成。
篇28
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春节仍有许多习俗,如:新年问候,除夕聚餐......
每年春节我都很开心。除夕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非常愉快。在一顿美味的饭后,有时我看电视,有时我和我的家人一起玩游戏,有时我去街上看烟花…春节期间我也不得不变得粗俗!
篇29
春节就要到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让我介绍一下中国东北的风俗。
春节期间,中国东北地区不会忘记的一件事是在家吃面包和饺子。在这个时候,这个家庭会想出很多办法让这个家庭幸福和幸运。例如,一些人会在饺子皮上放一个红枣,让人们咀嚼它并获得好运。有些人会在饺子皮里放一颗杏,让人们吃一口后开心。
顺便说一下,在东北还有一些人玩一种东西来庆祝新年,那就是红色鞭炮。吃完热饺子后,会燃放鞭炮。人们在雪堆上放鞭炮,然后立刻跑去远处看他们。“砰!砰!砰!”鞭炮爆炸,火焰爆发,代表着生意兴隆。
篇30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团团圆圆。春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等,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了解吧。
贴门神,这是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的,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是偷吃玉帝的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他,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可是两位天神总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的画像贴在门上,龙王便不敢再来了。从此贴门神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了下来。
在我国北方,有一种习俗,那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圆圆满满。
在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相传在远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这些习俗,才让春节更有年味。
篇31
春节,迎春满福:年年岁岁,春喜大地;朝朝日日,福满乾坤。所谓春节,必定要热热闹闹,一家人和和美美,吃顿团圆饭,幸幸福福,唠几句家常……也算乐在其中了。
春节带有辞旧迎新之意,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因此,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华夏人民对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它好似黄河,奔流不息了几千年,却依然在人们心中涌动,它好似一株烟花,历经千百年的积淀,总是异彩纷呈地展现于高空……看似隆重的春节,却已繁衍了几千年,其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这也使每年的春节过得分外有“年味”。
春联,是人人过春节时必不可少的物品,这是中华民族艺苑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春联的渊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桃符”。那时人们每逢过年总是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二位神将的像,挂在门旁,以之驱鬼辟邪。人们可从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得知。这也是春联演变的最初形象,从而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份回味。
而改写红纸书写始于明朝。那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不仅自己酷爱对联,而且还要别人喜欢。
在明朝初年的一个除夕,他传旨所有人都要写春联。当时,朱元璋在京都微服查访时,发现一家人未贴春联。得知这户人家无人会写字后,朱元璋亲自帮他们写了一副春联。
此后,各国效仿流传,才正式演变为今天的红纸春联。除夕夜,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才得以保留……
放爆竹也是迎来春节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当红色的纸絮伴着热烈的响声腾飞于空中,人们心头不禁涌起微微的激动。当然,它也诉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头尖角,凶猛异常。每逢除夕,就会出来害人。最终被一个白发老人制服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炸响……从此以后,每年的除夕家家都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也因而有了守岁的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彼此相互送去祝福。初一,一般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随后,长辈把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民,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当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时,餐桌上一定要准备这种食物——年糕。它是中国民族的一种传统食物,年糕是用糯米掺豆沙、红枣、青丝等制成。它可以蒸、炸、炒、煮着吃。它还分为白年糕和黄年糕。
中国人吃年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它的起源在春秋时期。那时有个叫伍子胥的官员。为了抵御越国的侵入,他主张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墙。吴王见了大喜,从此不理朝政。伍子胥多次劝告,不料被奸臣陷害,吴王还说伍子胥到处散播国家会灭亡的危言,命令伍子胥自杀谢罪。
伍子胥临死前对身边人说:“吴王昏庸无能,吴国必然灭亡。只要在城门下掘地三只便可找到食物。”
伍子胥死不久,越国大攻吴国。苏州城被层层包围,军民因缺少粮食,饿死不少。忽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的遗言,于是拆墙挖地,发现墙基不少是用糯米浆制成的。人们用它煮食充饥,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为了纪念伍子胥,人们每逢过年就用糯米制成砖形的糕,并叫它年糕了。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我们应当好好珍惜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并将它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以后,不论是在何方,我们都能自豪地说:“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传统,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节日!”
篇32
春节是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将至,万象焕然一新,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它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是因为庆祝这个节日可以增进亲情和亲情。比如吃团圆饭、馈赠亲友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在世界各地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庆祝这个节日隆重而热烈。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十五连续15天。
古代帝王为了显示“皇帝”的权威,在继位时往往制定自己的历法。汉武帝即位,决定修改历法统一。我们今天使用的历法是经过多代汉武帝修改的。
历代王室过春节的场景,往往反映了那个朝代的繁荣、安定、繁荣。国家越富强,庆典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迎接亲朋好友来过年,家家户户都在节前大扫除家中外。有的家庭还把春联贴在门上,写上吉祥对联,祈求年年有好运、五谷丰登。
春联在我们中国社会已经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将象征吉祥的“淳”、“福”字挂在门上或墙上,作为装饰品。有些人甚至因为“倾”和“至”而把这些词颠倒了。谐音,意为“春天到了”和“福气到了”。如:鞭炮声,三只羊和成群的泰羊来鞭炮,万马奔腾。
送厨神
农历12月24日是道教的重要节日。这一天,灶神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事。人们都希望灶神会说好话,所以道家在这一天特别准备了丰富的供品来祭祀灶神。
新年蛋糕
春节前夕,普通家庭忙于制作糕点等食品,既可作为礼物,也可作为走亲访友的娱乐。年糕(又称粘糕)是春节必备品,象征吉祥。这种由糯米制成的褐色粘糕,因与“年糕”谐音,故有“年年增长”之意。
礼物
礼物是给朋友和亲戚的为了表达敬意和爱心,按照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年轻一代应该给长辈送礼。例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给岳父岳母送礼物。为了表示吉祥,礼物是偶数的。在传统礼节中,受赠人必须退还礼物以表达感激之情。这种互赠礼物的习惯,正是中国人对待礼遇和互惠的态度。
团圆饭
除夕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中国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将囚犯送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年。可见“团圆饭”对中国古代人的重要性。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体现了中国家庭成员的相互尊重和关爱。这种相互尊重和关爱,让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一家人的团聚,往往能给一家之主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老人家看到儿孙,一家人述说亲情。过去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终于没有白费。多么幸福啊。年轻一代也可以借此机会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祖先崇拜
中国人在节日期间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死去的祖先,春节也不例外。献花送花是我国华人常用的一种礼节。祖先崇拜的形式可能因宗教信仰而异,但纪念祖先的意义是相同的。
迎接春节
根据中国的计时方法,新年和生肖从晚上11点开始,所以传统的春节时间通常是晚上11点。然而,在新加坡,大多数人在午夜12点迎接春节。
一般中国人仍有拜财神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也会蜂拥到庙里许愿或祈求平安。
新年祝福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年轻一代向长辈鞠躬并祝福。但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低头很尴尬。他们不再遵循这个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橘子来祝福长辈。
送橘子是中国南方过年的习俗。由于粤语“甘”与“金”谐音,所以送橘子(送金)寓意吉祥如意。中国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所以当人们提着一袋橘子给亲朋好友拜年时,袋子里有两个或四个橘子。
为了表达对长辈的尊重,橙子必须用双手端上。按照习俗,客人告别时,主人还可以回赠礼物,以示好运。
红包(过年钱)
除了送橘子,送“红包”也是过年的又一习俗。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它象征着活力、幸福和好运。
红包是发给未成年人的(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已婚的人被认为是成年人),意味着他们会给他们带来他们的愿望和好运。红包里的钱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开心。它的主要含义是在红纸上,因为它象征着好运。所以,在发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
元宵节
传统的春节庆祝仪式持续15天,人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向亲友拜年。过了元宵节,春节就结束了。
元宵节,佛教徒和道教徒一般都会去寺庙许愿。元宵节是月圆之夜,让人想起爱情。这个节日对于热恋中的情侣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元宵节又称“元宵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赏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在这一天可以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和灯展。猜“灯谜”也是古代“元宵节”的活动之一。谜语包括猜词、短句、历史人物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个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中文的理解,值得推广和推广。
篇33
过年前,我只是和大人玩得很开心。我今年只讲了很多与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除夕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
每年三十,半夜吃饺子,也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老人们说吃饺子好。爷爷说,吃饺子是很有文化意义的。饺子的谐音是饺子,寓意在饺子发大财。饺子的形状酷似元宝,象征着团圆和富贵。
大年初五俗称“抱午”,妈妈说是叫人走出家门去户外活动。今天早上,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去公园玩。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服装,仿佛用盛开的鲜花装点了公园。有的人在草坪上玩耍,有的人在划船,有的人在游乐园里玩耍。真好玩!
还听妈妈说自从祭灶以后,过年就忙了没有:24扫房,25炸豆腐,26包子,27杀鸡,28贴江湖,29去买酒,30夜过夜,元旦扭扭扭捏。在这里,第30夜和大年初一是最幸福最幸福的。 30日晚上,可以观看春晚。家家户户都幸福,人人都穿干净漂亮的衣服,当然我也穿。孩子们可以用过年的钱做很多事情:买文具、买书、给灾区的孩子们捐款。
总之,我非常喜欢中国新年。
篇34
“猜灯谜”又称“玩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由灯谜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嘲讽、纪律、幽默、欢笑的文学游戏。谜语挂在灯上供人猜射,起源于南宋。《古武·灯饰》记载:“用丝灯剪写。诗词、调侃、字画,藏头行话,古景玄语,戏弄行人。蜡烛列在大道上,能猜到人,故称“灯谜”。 ”如今,元宵节期间,各地都会玩灯谜,希望今年能幸福祥和。因为灯谜可以激发智慧和兴趣,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唐宋时期开始出现各种杂耍技艺。明清时期除了灯谜和百戏歌舞,还有戏曲表演。内容。
历代人除了逛灯市外,还有迎子古拜厕所神、过桥、摸指甲走各种病痛等习俗,如打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等。 、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都??重视的大型民俗节日。这座城市的元宵节特别热闹。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狂欢精神。元宵节所承载的传统节日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淘汰,人们逐渐失去为了分享共同的精神利益,将复杂的节日习俗简化为“吃元宵”的饮食习俗。
篇35
“我吃到硬币了!”随着一声清脆的金属落在桌子上发出的声响,我忍不住大喊出这一声。细细观察这枚硬币,虽然只是区区一角钱,但在我的眼里却是何等的重要,仿佛它的周围围绕着一层金色的光圈一般……
每个春节家家都有一个习俗,便是在大年初一全家要围坐一起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而我们家在包饺子时会放上几枚硬币,谁要是吃上硬币,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会好运满满。可是,依我往年的“战绩”来看,要么就是吃不到,要不就是包饺子的奶奶给我夹到的,而今年,我准备与硬币大战一场,因为我有个期盼,希望在今年的中考中能取得好成绩。
大年初一中午,桌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大家围坐在桌旁有说有笑,而我却没有加入其中,简单地吃了几口凉菜,时不时向厨房望去,期待着包着硬币的饺子。终于,一股热气由远及近,随着一声:“饺子来了”!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摆在了我的面前,看着一个个像金元宝的饺子,白色的面皮又薄又滑,好像一眼便能看到里面是什么馅。我再也忍不住美食的诱惑,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递到嘴边,一口下去满口留香,这一口既能体会到年味,又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还不忘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要抓到属于我的好运气。
此时的我食欲大振,谢绝婶婶姑姑们纷纷夹给我各种形状的饺子,心想今年一定要靠自己吃到有硬币的饺子。我仔细的分析每个饺子的形状,既然有硬币,应该是肚子圆鼓鼓的饺子,所以尝试着每一个胖胖的饺子,不知吃了多少饺子,依然见不到硬币,而此时我的肚子却成了圆鼓鼓的了,吃饺子的速度越来越慢,就在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看到一个不是很饱满的饺子,心想最后一个了,再吃也吃不下去了,张嘴咬下去,感觉什么东西硌着牙了,我如触电一般看着咬开的饺子,一枚“可爱”的硬币隐藏在这花花绿绿的饺子馅中。看来,有时候换个思维,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其实这个习俗是让大家体会到寻找硬币的乐趣,大人们帮着孩子出谋划策,看着吃到硬币的孩子们兴高采烈,一家人其乐融融,而这一小枚硬币圈住了一家人的幸福团圆。
篇36
农历三月十五是冀南漳卫河畔的庙会,热闹非凡,虽比不上南京夫子庙会那样正统,北京城隍庙会那样隆重,上海静安寺庙会那样肃穆,苏州玄观庙会那样神奇,成都青年宫庙会那样富有生气,但在当地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庙会了。
这庙会的历史和由来源远流长。相传,在卫运河岸一个极普通的村庄里有一女子,聪慧贤良,专为百姓解忧排难,成了当地传诵和拥戴的“奶奶”。后来,人们为了永远纪念她,就在河的堤坎上建一奶奶庙。据说,当时的庙会很隆重,可惜现在看不到那样的景观了。以前,庙堂的建筑庄重古雅,房脊抬梁坚固如磐,四棱上线,双檀双挂,飞檐拱脊,整个庙宇巍峨通灵,气势恢宏。院内松柏苍劲,椿槐古拙,古色古香,四周翠柳依依,紫藤攀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庙内,侧卧正堂的奶奶,眉清目秀,雍容华贵,形象动人,殷重慈祥,呼之欲应。身边簇拥着善男信女,空悬丝绸灯盏,额前摆着丰盛的贡品。胸前横着“治病救人”、“功德无量”、“千载难逢”的匾额。
日月递进,斗转参横。悠悠岁月像奔泻的漳卫河水,携着两岸的陈腐淘淘而去,这奶奶庙饱经大自然风雨雷电的洗礼,非但没被遗弃和泯灭,却又得到修复和新建,奶奶又重卧正堂,接受着众人的叩拜和许愿。
三月十五庙会这一天,一大早,那些从几十里以外赶来的老太太,扭动着奶奶辈的“三寸金莲”潮水般地向庙址集拢。她们有的抬着花轿(轿内睡着奶奶的化身),舞着彩旗,有的携带香火贡品,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到了晚上更加热闹,老远看见香火升腾,烛光辉映,靠近庙堂的路旁早已布满香火,锡箔,元宝的摊点,阻你无法行走。
我也被裹进拥挤的人流,加入了被熏陶和教化的行列。先是被“呼嚓—呼嚓”的打扇鼓声响所吸引,挤到围观的人圈,只见那奶奶们抖着手中的扇鼓,绕行“8”字,口中哼着歌,十分壮观。紧接着一伙年轻人,也加入了“8”字型行列,只是他们的动作不够逼真和虔诚,竟闹得满场轰笑,一时破坏了严肃凝重氛围。
前来参拜的人点燃的香火红光冲天,烟雾升腾,使人们呛了喉咙,熏出了眼泪。我发现在跪拜和烧香的行列里,不但有老年香客,还有七八岁的孩子被妈妈和奶奶强迫摁下磕头,看着孩子那茫然眼神,觉得那清白无瑕的幼嫩心灵也被升华和洗礼了一番。
走出香火缭绕的庙宇,登上堤坡观望,正有明月高悬,夜风在春寒料峭中微微吹动,似乎庙堂正冥冥地昭示着历史嬗变的阵痛和辉煌的悲壮。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上,有无数值得怀念和拥戴的形象,后人为他们修庙、立塔、建寺、树碑以倾吐敬仰和倾慕之情。这么多年了,沿河两岸的人们还把幸福和命运托付给奶奶这个冥冥中的偶像。我想,这么多人到这里来,其诚意到底如何?我断定,其中有的是诉诸衷肠,渲泄积愤;有的是占卦问卜,以求逢凶化吉;有的是借助奶奶的神力求医消灾,驱魔避邪;有的则是乘兴来看看热闹……
人类是如此渺小,如茫茫宇宙中一现的昙花,随着自然法则生灭。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当人类处在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内心沉静的渴望愈来愈强烈。滚滚红尘,一切当随缘。随,顺从;缘,机遇。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世间最可贵的是现在,如何把握珍惜现在,全在自己。
漳卫河水默默流淌,香火还在升腾、蔓延,扇鼓声传向天际。这盛况一直要持续到天明,迎接明天河两岸盛大的经济贸易交流大会。
从庙会上回来时,我想:这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奶奶庙会,一方面显示着文化的悠久,一方面又表现着封建迷信的扩展和延续,似乎科学越发达,一些人的封建迷信意识越浓厚,这阴差阳错的链环是多么神奇和超脱啊!
篇37
春节习俗,一些人可能只熟悉自己家乡的,却对外地的一窍不通。北京的习俗可是很有意思的哦……
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篇38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当地的独特习俗,就哪小年来说吧。我们家乡的习俗就很多!让我给你细细说道。
我们这里的小年,大多都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这一天,晚上要吃饺子。大人们都忙着发面,割肉,到了晚上好大吃一顿。由于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所以这一天也会有些过年的气氛。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于是早上,我们全家进行了“除污总动员,”把家里扫的干干净净。
“二十八,贴花花。”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家家都要贴春联,剪窗花。在学校,我们美术老师也教过我们剪窗花,所以我剪了许多窗花小兔子,大老虎.....装饰的家里漂漂亮亮。而且,还要蒸很多馒头。吃个十天半个月。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于是,上午妈妈去市场买来了许多年货。有麦芽糖,春联,还有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玩的炮竹.......
晚上,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还有必须要吃的饺子。今天我非常快乐!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小年习俗,是不是很有趣。
篇39
今天不仅是5月5日,还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
立夏的时候中国有一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习俗,要吃茶叶蛋,还要急性碰蛋比赛。
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按照班主任张老师的要求,煮好三个茶叶蛋,待到了学校里。一到学校,大家便拿出自己的蛋和别人的蛋比起来,有的大火:“哈!你的蛋比我的小,你一定输了!”,还有的说:“哎呀,怎么办呢,我的蛋比你的小,怎么赢你呢?”
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下,到了第四节课,激动人心的碰蛋比赛开始了。第一轮我的第一个对手是的我的同桌张宸玥,我拿出了一个我精心挑选的,自认为是最厉害的大鸭蛋,“预备,各就各位,开始!”随着张老师一声令下,我和张宸玥便互相顶了起来,忽然间,我听见“砰”的一声轻响,我赶紧朝两个蛋望去,不望还好,一看发现原来自己的蛋被张宸玥的蛋碰碎了,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心想:真是出师不利,第一句就被别人打败了。
被别人打败了,我心里一阵郁闷,当我去观看比赛的时候,已经到了最后蛋王之争了,我们小组的廖家玮带着他的`蛋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了最后一杆,现在,他要和另一个碰蛋新秀任童啸单挑,只要打败任童啸就可以获得蛋王之王的称号。比赛开始了,五秒过去了,我又听到了熟悉的轻响,原来廖家玮输了,支持他的人一阵阵哀叹,大叫悲惨。
最后,岑铭皓、施雪妍乘客剩下的两个蛋王,这一次碰蛋比赛,让我享受了碰蛋比赛的无限乐趣,也让我吃到了美味的茶叶蛋。
篇40
我家乡的习俗——拜年
拜年,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我的家乡福建,拜年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家中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旧时要行跪拜礼,后逐渐改为作揖鞠躬,虽有鞠躬行礼者,但大多只说些“拜年”、“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在接受小辈的拜年之后,要赏给红包或红桔等。
第二种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拜年。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发财,主人也以作揖回贺。小孩也会得到一份“压岁钱”,至少也有两个红桔。亲友互相贺年,入门要高声说“新正如意”,对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贺年要带二枚红桔,一些糖果之类,对方把礼品收下,红桔奉还,以表双方都吉利。不过必须先到亲属中的长辈和老师家中拜年,否则有失礼仪。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吴、桑的人家。
现在拜年之俗仍然盛行,而且增加了和电话拜年的新内容。新年钟声一响,人们便拿起电话向亲朋好友贺年,既及时,又便捷。电话拜年的习俗也流行起来了。
三年级:77654321
篇41
过年了,街上到处挂着红灯笼,喜气洋洋。说到过年,可有很多的风俗礼仪。快随我看看吧!
大年三十,我回到了老家铜川市耀州区。刚走进家门就看到爷爷奶奶忙忙碌碌地在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打扫庭院,掸浮沉扫蜘蛛网。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原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还有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用意。
打扫完卫生,爷爷开始贴春联了。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把春联贴于门上。我帮着爷爷贴春联,看到贴好的红红火火的春联,感到非常开心。
贴完春联后,爷爷在门上贴了个倒着的“福”字。我不明白了,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原来“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美好未来的愿望。“福”倒着贴,就意味着“幸福已经到来”或“福气已经到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渊博啊!
晚上吃团圆饭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圆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所以大家在过年时要一起吃饺子。过年的时候还有守岁、燃放爆竹、拜年、给压岁钱等各种习俗。
中国年是红红火火的,既有文化礼仪活动,也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在这里祝大家鼠年吉祥、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篇42
春节,是中国特色的节日习俗之一,每当一年的末尾,新一年开始的时候,春节,会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小时候,听奶奶说,春节,是中国古代人为了防止年兽的到来,而设立的节日。
在古代,有一头名为年的怪兽,无恶不赦,浑身上下长着红色的皮毛,每到现在的春节的时候的夜晚,变下山抢掠牲畜,杀人放火,人们因为害怕它,每到这时,便跑到别的地方,直到天亮,大家都恨透了它。
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个浑身红衣的老人,听了村民的话,笑了,晚上,当人们全都逃走后,他坐在屋内,放起了鞭炮,当年来到这里时,便被吓到,慌忙逃跑,人们知道了,纷纷效仿……
所以,今天,人们都要在春节放炮,穿红衣。
古时候,人们会在春节时,将铜板包上红纸,拿绳绑好,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以求孩子在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大年夜这一天,人们还要穿红衣,吃年夜饭,年夜饭一般都是饺子,以求团圆,人们通常还会在里面放上一个糖或者硬币,谁吃到了带糖或者带硬币的,谁新的一年都会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如今,春节早没有了当年的许多老规矩,可春节,却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篇43
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现在人随着经济科学的发展似乎已经对过年没有太多的兴趣了吧?可是在我认为年是新的开始、新的洗礼。
每逢在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买很多很多的东西,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而准备着,因为每过一个年代表大家又老了一岁,并且也象征我们该懂事了,不要在顽皮了。我们都很高兴年的到来就好像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客人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迎接它。
你们知道年是怎样由来的吗?让我告诉你吧!因为我也是听老一辈人说的。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经常偷吃百姓的食物并且还伤害百姓,让百姓的生活永无安宁之日,终于,有一个人发明了鞭炮,每当,它来的时候人们就拿起火点燃鞭炮,把它仍到年兽的旁边,年兽就会被吓跑。因此人们也把这一天定成了年,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过年。
你们知道过年的时候的习俗吗?让我告诉你吧!因为我也是听老一辈人说的。每当。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贴春联,还要包饺子到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当我们吃完饭之后,家长就会给小孩发一个大红包代表我们幸福、平安。第二天一早。我们要和长辈磕头,他们也会给我们一个红包,代表他们对我们的祝福。
我喜欢过年因为它总让我想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日子,我希望我们可以记住它原本的模样,不要让新的事物取代它。
篇44
在我们的寒假期间,有一个重要的节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春节里有很多有意义的习俗。
春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回家团圆,不管你在什么地方,离家有多远,都要在年三十儿这一天赶回家和家人团聚。过春节还要挂灯笼、贴春联,这象征着团圆和喜庆,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幸福平安。还有一个习俗是磕头,初一的一大早,我们要早早地起床给长辈们磕头,这是一种孝敬;长辈要给晚辈发红包,这是一种关爱,希望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
在北方年三十儿这一天晚上必须包饺子,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有的饺子里会包硬币,谁吃到了就会发财;有的饺子里会包红枣,谁吃到了就会有好运。每当奶奶把饺子做好了端上桌,我和哥哥都抢着一个接一个地吃,都想吃到硬币或红枣,谁先吃到了,会感觉很骄傲呢,一脸神气。
其实对我们小朋友来说,过春节最好玩儿的是放鞭炮。听爸爸妈妈说,在古代,人们用放鞭炮来驱赶“年”这个怪兽,后来这个习俗就一直延续到现在。放鞭炮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但有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危险,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所以很多城市已经不允许放鞭炮了。过年听不到鞭炮声,好像少了年味吧?
春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猜灯谜、踩高跷、逛庙会、赶大集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非常喜欢这些有趣的文化,也特别享受春节给人们带来欢乐、祥和、团圆的气氛。
篇4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就快到了,大家都很激动。因为远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们就要回来团圆了。过年前后家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包饺子,贴春联等等。
传说,很久以前,“年”兽每到除夕夜晚就出来祸害人间,它的每一次到来都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危害。没办法,人们只有去山上避难。有一年,一位神仙下凡,终于制服了“年”兽,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人们从此也学会了用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这些方法来驱赶“年”兽。这个故事一直传到了现在,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还喜欢吃饺子,特别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除夕之夜,将包好的饺子煮熟,全家人有说有笑坐在一起吃饺子,感觉特别温馨幸福。其实吃饺子也有一个故事呢。传说女娲抟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做的耳朵容易掉。所以女娲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用一根线从耳朵那里穿过去,线的另一头放在了嘴巴里,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所以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吃饺子庆祝节日,也表示团圆与圆满。
我很喜欢这些习俗,过年的习俗还有很多。你喜欢哪些习俗呢?
篇46
现在是冬月,马上就要腊月过春节了,过年的时候有好多习俗,比如: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各种各样的习俗让每一个家都充满了喜庆。
听说有一个传说,是在除夕的时候,“年”怪会出来捣乱,人们想了各种办法都制服不了它,最后每到除夕人们都会去山上躲避。可是在那天晚上,有一位老爷爷却不逃,大家都说让他去山上住,可他执意不走。当“年”怪来了,老爷爷身穿红色上衣,还拿着一些红色的鞭炮和灯笼,这样“年”怪就被老爷爷赶走了,大家再也不怕“年”怪了。
过年的时候不光有“年”怪,也可以吃饺子,一般大家都会把一角钱包在饺子里,当有人吃到带钱的饺子,就代表这个人这一年都会很有福气,过的一定也很好。
过年的时候不但可以吃饺子,而且也可以放鞭炮呀!当放鞭炮的时候,鞭炮在天上炸开的瞬间,好像太阳的光照射在天空中,特别好看。
我知道了许多过年的习俗,真是太迷人了,那么有趣,那么好玩。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每一个节日都有传说,每一个传说都有意义,如果你还有关于过年的故事或传说,请说给我听吧?
篇4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就快要来临了,你看有的在忙着贴春联,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在大扫除。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过年的习俗。
有一天妈妈正在贴春联,我就问妈妈为什么要贴春联,妈妈就给我讲了个故事。从前,“年”,是一种非常凶猛的怪兽,头上有角,住在深海里,每逢除夕晚上它就跑出来危害人间。大家只好跑到山上居住避难。在他们都准备走的时候,这时一个老爷爷来了,他对老婆婆说:“你要是能让我住一晚上,我就能制服那只怪兽。”老婆婆满脸担忧的说:“你那么大岁数,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快点逃到山上去吧!”老人说:“放心吧,你就让我住在这儿吧。”老婆婆看劝说没用,就自己跑到山上去了。到了除夕晚上,村民们听到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大家都很好奇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派一个年轻人下山去查看。当他回到村里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同时还发现了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贴春联,放鞭炮,穿红衣。从此,每年的除夕,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听了妈妈讲的故事,我对“年”的收获很大。如果你们也知道别的习俗故事,我很期待你来告诉我哦。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篇48
“寒”是十月,“冬”是十一月,“腊”是十二月,所谓“寒冬腊月”说的就是这三个月。到了腊月人们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从小年到除夕每一天都是一个习俗。要做的事情还真多,如: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等等。要做这么多事情真是让我头晕眼花,但有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过年准备好,春节无烦恼!”
有一次爸爸正在贴春联,我发现爸爸把福字贴反了,我连忙说:“贴错了,贴错了!”爸爸微笑着说:“没贴错,因为“福”字倒了,说明福气就到了。”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贴春联?”爸爸给我讲了一个关于“年”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猛兽叫“年”,他住在深海底。每到除夕的晚上这个“年”兽就出来吃人,作乱人间。有一年,天上的一位神仙来了,拿着鞭炮穿着红衣,把“年”兽给吓跑了。原来“年”兽怕红、怕声、怕光呀!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就贴春联,放鞭炮,一整晚灯火通明的守岁。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我们中国最隆重的习俗。
听了爸爸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有一个传说呀,这里面还藏着这么多的知识呢!
篇4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偌大的中国,各民族有各民族的习俗,各地区又有各地区的习俗。今天我就来说说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吧。
从腊八开始,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忙着大扫除了:扫灰尘、洗家里的东西。大扫除,家家户户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好像是要家庭卫生评比似的。瞧,人们有的戴着草帽、系着围裙、举着长长的扫灰器,仰着头在一丝不苟地扫着灰尘,生怕还有一点蜘蛛网没扫到;有的站在高高的窗台上,拿着抹布在仔仔细细地擦玻璃,时不时地还用指甲去刮刮,玻璃被她们擦得晶晶亮;河里可热闹了,一整天都能听到人们的说笑声:有的搬大锅盖去洗,有的搬火桶去洗,有的搬桌凳去洗。这时,我们小孩也派上了用场,帮忙搬些小样儿。忙乎一阵后,家家户户的楼上楼下每个角落都是干干净净的,让人看了觉得格外舒适。
过小年后,人们就忙着大采购了。我们村是24过小年的,那天,我们会吃上似除夕夜的美餐。小年一过,人们就会两家一约或三家一约地去市里买年货。一去就是一整天,大家全是空手而去,满手而归的,有吃的零食,有吃的菜,还有一家人穿的新衣。当然,很多时候,一天是买不了这么多东西的,因为人们要精挑细选呀,特别是买衣服,那更是个精挑细选的活!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的中午几乎都是“混”一下,因为要忙着弄年夜饭呀!下午,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酒肉的香味,馋得我们小孩都不由得伸手去偷吃。我们赶紧去洗澡,穿新衣,准备吃年夜饭。大约四点钟左右,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就开始不绝于耳了。听妈妈说,在外的亲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会赶回家吃年夜饭的。那吃年夜饭的情景就不用说了,一家人敬酒的敬酒,说笑的说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好一派乐融融!吃完晚饭,大人们看春晚的看春晚,打麻将的打麻将;而我们小孩子则放烟花的放烟花,甩小炮的甩小炮,玩得也不亦乐乎!
我们这儿春节习俗还有很多,如正月初一是不允许去拜年的,正月初二是拜新年,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对了,忘了告诉你们,我的家乡叫寿安,你们知道这个地方吗?
篇5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一次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寒冬腊月”你们知道是什么时间吗?“寒”是十月,“冬”是十一月,“腊月”是十二月。春节有好多习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吗?放鞭炮、吃饺子、贴窗花……你们快来跟我来看看吧!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和窗花。有一年,爸爸把“福”字贴倒了,我着急地说:“爸爸,你把福字贴倒了。”爸爸却说:“没贴倒,因为把“福”贴倒是财神到我们家里了。”
春节还有放鞭炮这个习俗。传说,“年”是一种居住在海底的凶恶猛兽。除夕的时候,“年”兽就会出来到处祸害人间,人们都吓得跑到深山里居住。有一年,“年”又来了,当人们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的时候,有一个过路的老爷爷对一个老奶奶说:“可以让我在你家住一晚吗?我一定会把年兽赶跑。”老奶奶还劝老爷爷去深山居住。但是老人坚持留下,老奶奶见劝不住,便自己上山躲避去了。晚上“年”来到这里老爷爷用春联、鞭炮、打败了“年”兽。第二天,大家回到村里,发现村里安然无恙。原来,那个老爷爷是一位神仙,看到大家的疾苦特意来帮助大家。而“年”害怕红色和鞭炮,从此每到过年就会有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
我非常喜欢美丽的春节,喜欢春节的习俗文化。每一个春节都给我一个美好的时光。
篇51
你知道“寒冬腊月”是什么吗?“寒”,指的是十月;“冬”,指的是十一月;而“腊月”,指的是十二月。每当过年时,我就情不自禁的想到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的时候要吃饺子、吃汤圆、贴春联、放鞭炮……在春节里,我最喜欢吃汤圆了,汤圆圆圆的,代表了团圆,里边还包着馅儿呢,其中我最喜欢吃菠萝馅儿的。春节还要吃饺子,是因为有个传说:说是春节不吃饺子,耳朵就会被冻掉。
在春节里贴春联、放鞭炮是因为传说有一只头上长角的怪兽——“年”,它生活在海里,每年除夕的时候,它就出来到村里捣乱。一年除夕的晚上,家家户户都爬到山上,就是为了躲避“年”兽。当一位老奶奶刚要走出门去山上避难的时候,一位老爷爷拦住了她,说要在这个村里住一晚。老奶奶说:“不行呀,在除夕晚上,年兽会来捣乱的。”老爷爷说他能打得过年兽。老奶奶对他说了一句小心啊,自己也上山避难了。其实她不知道,那个老爷爷是个神仙,当年兽来临时,老爷爷把红纸贴在每家每户上,年兽看见了,变得很害怕;当老爷爷把鞭炮点燃,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时,“年”兽被吓跑了。后来,贴春联和放鞭炮便流传了下来。
我特别喜欢这些过年习俗,这些习俗让我不但感受到了过年的欢乐,还让我学会了很传统习俗的知识。
篇52
说到过年的习俗,我想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有哪些吧:炸油馍,熬年夜,吃饺子,拜年。不过呢,不同的地方,过年的习俗也不一样,就让我给你讲讲我外婆家过年的习俗吧!
外婆家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那里的过年习俗与咱西峡的习俗大不相同,我就随便挑两件给你讲讲吧!
1、包包子
说到炸油馍,大家肯定很清楚,是"二十六,炸油馍",而外婆家是"二十六,包包子"。在外婆家过年,就不是吃油馍,而是吃包子了。另外,就是在包包子的时候,全家人要坐成三桌包包子:小孩一桌,女性一桌,男性一桌。全部坐好之后,就可以包包子了。我先拿起一张米面团放到左手上,右手拿着勺子,从馅盆中挖出一点馅,放至米面团中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馅包起来,捏出一个形状,我的第一个包子包好了。之后,我继续照这样的方法包,直到所有米面团全部包完为止。
2、沙公沙婆
说到沙公沙婆,这便是外婆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大年三十的上午,拿着祭品,去沙公沙婆庙祭拜,祭品中有:红鲤鱼,鸡,酒,猪肉,大葱,鞭炮,香纸,香火。而且每样东西上面都盖有一张红纸,至于为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祭拜的步骤是:1、先把祭品放至相对应的位置;2、点燃香火,拜上三拜;3、把香纸点燃,烧上一沓,4、放两挂鞭炮。等这些步骤一一做完后,便可以回家了。
我外婆家的过年习俗是不是和咱西峡的不一样呢?
篇53
“过年了,过年了!”我们大喊着,这可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最红红火火的节日!我们过除夕总有一些习俗,下面我来说说我们过除夕的习俗。
首先,过年怎么能少了贴春联。这次,可是我自己亲手写春联。我拿来几张红色底的纸,再拿起毛笔蘸墨,便在这红红火火的纸上挥起毛笔,开始了我的书法作品之旅。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未免有些失误。把撇写长了,蚯蚓变成了长蛇,或是手一晃,直直的线条成了上下起伏的波浪……最后写成的作品,简直是“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所以,只好再写一张。这一张,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认认真真,专专注注地写,一定要写好!终于,一副美观的春联展现在大家眼前,妈妈还把它贴在了我家门口,别提有多高兴了!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老家东阳的特别习俗——灌糯米肠。顾名思义,就是用糯米灌的肠子。灌糯米肠是个细活,工艺特别讲究,稍一马虎就坏了。如果糯米太多了,就会像炸弹一样,煮的时候会炸掉,但是如果太少了,吃起来就会不香。做好的糯米肠,十分滑,像一条泥鳅一样,仿佛要从我手中逃脱。灌糯米肠给工我们让除夕“年味十足”生活“多姿多彩”。
最后,就是一个最重大的习俗——吃年夜饭。一碗一碗香喷喷的饭菜从厨房中端了出来,有绿油油的青菜,犹如一块块绿翡翠,还有金亮亮的大黄鱼,在灯光的照耀下,像一块金子似的,闪闪发光,还有白胖胖的在年糕,它可是寓义着年年“糕”(高)的含义……这顿年夜饭,我们吃的干干净净,心满意足,似乎还想再吃一次,令人难以忘怀。
篇54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一起过这个节日。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春节有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既天子之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这样的传说。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野兽叫“年”,它长得十分狰狞,生性凶残,每到过年的这一天晚上,它都会下山祸害百姓,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躲到山上去。一年上山途中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是神仙变的,老人问他们原因,人们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老人,老人说年它怕红色和巨大的响声。于是人们就在门口贴红色的纸,然后敲锣打鼓,放炮竹,年兽看到了这场景就逃回山上了。虽然年兽从此不再下山祸害百姓了,但人们还是把这一习俗留了下来。在年二十四的那一天,人们就贴对联。
在小年过后人们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买年货。
最热闹的还属过年的除夕了,吃完年夜饭以后,大人们就围在火炉边聊天,小孩们则在门外开心地放着烟花。人们熬夜守岁,十二点整还要放炮竹。
初一之后,龙灯花鼓就敲了起来了,耍龙的那是家家蹿啊!耍龙的在每一家门前都会耍出不一样的花样,收红包时,有的主家把红包挂在高高的屋梁上,那耍龙的人叠罗汉一样,叠得十分高,最上面那一个人顺手一拿就到手了。到了元宵节,春节就慢慢地结束了,耍龙的也是飞快地从每一家飞奔而过。
我喜欢春节,这个热闹又愉快的日子。
篇55
在一年的节日之中,我觉得春节是最快乐的,因为过春节可以吃团圆饭、逛庙会、放烟花、看春晚……。春节令我最开心最难忘的就是燃放烟花爆竹。可惜在城市里过春节,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
我六岁那年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过春节。外婆家在四川的一个乡镇上,那里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刚到达外婆家,我就缠着舅舅到街市买了许多烟花爆竹。
午饭后,外公陪着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放鞭炮。看着外公用打火机点燃引线时,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已经过去十秒怎么还没有爆炸?我正疑惑着,突然传来了轰隆隆的巨响。我一看,这些炸开的爆竹像一架不停开火的机枪,发出一道道刺眼的火光。
放完鞭炮后,我和哥哥姐姐就开始玩我们自制的“手榴弹”。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将玉米棒挖一个小洞,然后把一颗摔炮放在小洞里,再把玉米棒往地上扔,玉米棒就爆炸了,发出巨大的响声。当然,这种手榴弹的杀伤力很小,比较安全,大人也不阻止,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我们开始放烟花了。我们把烟花点燃后,先是见到一束火光从烟花头上冲了出来。然后天空就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各种烟花像一朵朵漂亮的花儿,在空中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流光溢彩四散开来,把夜空装点得如此灿烂夺目。我沉浸在了这个美好的夜晚。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虽然已经过去四年了,那些燃放烟花爆竹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篇56
春节又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在响亮的炮竹声中,它再一次悄然而至。
每年春节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家家户户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对联,小孩子穿上新衣服,大家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最开心的事就是放烟花。
吃过团年饭,我和弟弟便搬出许多宝贝烟花,出门找乐子。我拿出一支礼花,小心翼翼地点燃了,礼花“扑哧、扑哧”地响,我们伸头缩颈地望着。忽然,这枚大大的礼花冲上了天空,如晶亮的清泉,洒向人间,如彩色的珍珠贯穿天地,如盛开的秋菊缀满夜空。
这时,弟弟拿出一个小灯塔放了起来,片刻,小灯塔放射出五颜六色的火花,红的、黄的、绿的……—圈—圈,接连不断地往外冒。临完了,小灯塔里又滚出好几种颜色的烟火,把小灯塔打扮得更漂亮。弟弟拍着小手,高兴地叫着笑着……
我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我点燃了一个“二踢脚”,跟着便跑出五六米外观看。只听“咚”的一声,“二踢脚”便升上了天,又是“咚”的一声巨响,一片耀眼的火花在空中绽放,绚烂至极。弟弟可没闲着,他又点燃了一支“钻天猴”,“钻天猴”拖着长长的尾巴,呼啸着窜入夜空。我也不甘落后,点燃了“闪光雷”随之响起,“噼里啪啦”了好一阵子,这才落到地上。
再瞧左邻右舍的伙伴们,也赶到各自的场院里放起了烟花,响亮的、清脆的声音,接二连三地响起。夜空中闪闪的火花,惹来一阵阵尖叫和一阵阵欢笑,我和弟弟连手心都拍疼了。
还没到午夜,鞭炮声便赶来凑热闹。所有的声音搅和在一起,汇成了一支支欢快的迎春交响曲,回荡在夜空中……
篇57
我的家乡在涡阳,都说:“老子故里,道德之乡。”如果你来到这里,也会觉得名副其实。家乡春节的风俗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我家乡的大年三十别有一番风趣。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一家是非常清闲的,妈妈就去菜市场采购年货,我呢也是在家里待着。等了许久后,妈妈回来了,买了那么多东西。晚上,开始包饺子了,我迫不及待地洗了手,然后就帮妈妈包饺子了,包好饺子后,我们便把包好的饺子先拿出一部分吃,再把那一大部分放进冰箱里。
吃过饭后,妈妈带我去紫光公园看灯展了。我也非常的兴奋。到了紫光公园,我看到那里人山人海,各种各样的花灯使我眼花缭乱。它们的颜色也是五彩缤纷。每一个花灯的样子都是栩栩如生,在那里玩了一会就要回家了,我恋恋不舍地和那漂亮的花灯告了别。
大年初一时,我很早起了床,吃过早饭后,就可以要压岁钱了。妈妈坐在板凳上,我给妈妈磕了头拿到了压岁钱。妈妈乐呵呵的,我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因为我家亲戚很多,所以到了亲戚家里又拿到了许多压岁钱,我也很开心,有那么多压岁钱,我可以成为一个“小富翁”了。
正月十五时,是要吃元宵的,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旁,吃着元宵看着元宵晚会,全家人团团圆圆的,我也特别开心的。过了元宵节,春节才结束。
家乡的春节可真热闹,习俗也非常非常有趣丰富。因为现在的民俗、风俗逐渐被淡忘,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记忆和传承,不能让民风习俗失传。
篇58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也有些不可缺少的习俗和文化需要了解。
每年端午节都格外热闹,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参加一个特别的活动——包粽子。
只见外婆手中拿着一束白白的丝线和粽叶摆到桌上,可一回头白线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原来是淘气的小猫把它当毛线团玩了,到处都是线,就像迷宫一样,爬向大厅的各个角落。孩子们忙来帮忙,却只有添乱。再看大厅的另一头,已经进行的井然有序,包粽、添馅、收紧、缠线,一步步工程,一个个粽子鱼贯而出。孩子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粽叶交叉叠在手中,呈漏斗状,然后往里面放上满满一勺米,再把佐料按在中间,使上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包拢,但它却像不听话的孩子一样这里漏点,那里冒点。孩子们就像打地鼠一样,玩得不易乐乎。粽子的馅也有很多,任你挑选,金灿灿的蛋黄;水灵灵的红枣;香喷喷的瘦肉,使人口水欲流三千尺。接着就是煮粽和食粽,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
除了包粽子,端午节其实还有好多习俗,如驱瘴的挂艾草;驱毒镇邪的点雄黄;经典隆重的赛龙舟……
只有我们传承传统节日习俗,才能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才能找回已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找回原本就属于我们的那份精神。
篇59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腊月二十九的上午,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妈妈每年都要选择一副称心如意的好对联。今年选的上联是:福到家门步步高,下联是:财聚宝地年年旺,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在贴春联的同时,有一些人还在屋门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久以来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这些向往和祝愿,有一些人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福”字倒过来贴,说明了“福”倒(到)了。
春节不仅要贴春联,贴“福”字,还要发红包,穿新衣呢!
过年啦,人人都换上了新衣服,有的人还会聚在一起玩耍,最开心的肯定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啦!每见到一位大人,我们就会甜甜的叫上一句:“恭喜发财。”下一句:“红包拿来”,估计不用说你就已经拿到它了。
春节,每年就只能过一次,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篇60
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今年爸爸打算带我回爷爷奶奶家过年。腊月二十三是老家的小年,我听爷爷奶奶说起了春节的习俗,原来春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过年,它是有故事的。
从前,有一只年兽。它喜欢到处吃人,因为怕热,只能在海底睡觉。这一睡就是一年。每到年底,它就跑出来吃人了。有一位丁奶奶打算对付“年”,这时,一位乞丐走过来,说:“给我点吃的吧!”丁奶奶给了他吃的。乞丐便告诉她赶走年的办法。这一做,果然赶走了年。于是,人们叫这个为“过年”。这就是我们放炮、穿红衣、贴对联的由来。
说到包饺子,我便垂涎欲滴,口水流了三千尺。晚上,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奶奶一起包饺子。尽管我包的饺子很丑,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吃着自己劳动的成果,心里那个美滋滋的感觉就别提了。
老家的亲友家里都有贴福字,而且全是倒着贴,原来这样表示福“到”了。但是你如果想把福字贴在大门上的话,那可不能倒着贴了,因为这样代表着把福气全部都倒出去了。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进了人们的距离,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爷爷奶奶的介绍,我了解了很多春节的习俗,希望这样有意思的传统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篇61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不一样,这次说一说我感受到的两个地方的过年习俗。
今天是己亥年腊月三十日,我们称之为年三十。这一天外面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福字,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家里桌子上都摆上了各种糖果、坚果、水果和小零食,厨房里也是鸡、鸭、鱼、肉各种各样的菜堆满了厨房的灶台。吃好中饭大家就开始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各种好吃的菜烧了一大桌,下午三点多奶奶就说要拜祖宗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神圣的环节,对已故的亲人表示怀念和尊敬,摆上菜和酒、还有糕点和水果,再点上蜡烛祭拜一下,这个环节就完成了。我们吃好年夜饭就可以收红包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一个年过下来我就成小财主了。这是我的家乡——杭州的过年习俗。
比起杭州,我更喜欢去我外婆的家乡——安徽过春节。除了贴春联、挂灯笼这些一样的,吃年夜饭都不一样,他们那里年夜饭最好下午三点以前吃,有些人甚至一点钟就开吃了,我已经分不清是中饭还是晚饭了。吃好饭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外婆的手好像会变魔术一样,她一眨眼的功夫,就把手里的面团变成了饺子皮,把皮拿在手里翻了一下就又变成了一个饺子,我太崇拜外婆了,她像一个魔术师。外婆还会在饺子里包一个五角硬币,她说这个饺子是幸运饺子,谁吃到可以幸运一年,当然我很想吃到幸运饺子,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胃口大的人有很大的机率吃到,看到我吃饭用的小碗,我默默的放弃了。还有一种运气不好的,吃再多都没用,就说我舅舅吧!他为了吃到幸运饺子,足足吃了两三碗,我觉得他肚子都快撑破了,结果还是没吃到,哈哈哈……他运气实在太差了。我爸爸就是运气爆棚的那一个,他去过了三个春节,三次的幸运饺子都被他吃到了,所以说运气这件事实在不好比。这个饺子环节,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还有趣味。
现在我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大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我感受到了现在幸福的生活,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要好好学习以后报效祖国。
篇62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汉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有很多习俗:拜年、贴窗花、吃饺子、守岁……我最喜欢吃饺子这一习俗。
关于春节吃饺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个传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每年春节,爸爸妈妈把饺子包好后,都让我第一个吃。我们还可以在碗里放一点油泼辣椒和醋沾着吃,可好吃了。每一次爸爸妈妈看我吃得高兴的时候都说:“慢点吃,别呛着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浓浓的年味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我爱家乡的春节,更爱那浓浓的亲情。
篇6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清明节了。想知道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吗?就继续往下看吧。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非扫墓莫属了。那为什么要在清明时节扫墓呢?让我来告诉你吧,以前的古代人在清明时节看到万物复苏,就想起了已经死去的亲人,久而久之扫墓就定在清明时节了。
还有一个就是踏青,也就是春游。那是古代人乘春回大地,扫墓之余,带上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踏完青后,回家玩玩小游戏,如牵钩、荡秋千、射柳、蹴鞠……古代的清明节跟过年一样热闹。
那么盛大的节日怎能没有美食相伴呢?最著名的要数清明饼了,在浙江及其他省都有这种在清明节吃的小吃。它绿油油的、糯糯的,清香扑鼻,甜而不腻。听着听着,就饿了吧,那我勉为其难教你们做吧!先备原料:糯米,棉菜或你喜欢的绿色蔬菜,还有你喜欢的馅料等。先把绿色蔬菜煮熟,晾凉,捣烂。接着把米粉和蔬菜泥充分混合捏成团。之后把馅料包入,最后在蒸屉中,蒸熟即可。
你们应该会了吧,其实清明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快回家过这个传统的节日吧。
篇64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传统文化有刺绣,观灯,武术和剪纸。
其中传统节日中的第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从这天起,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了,热闹起来了,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大街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到了大年三十,人们贴着春联,门神,对联,还在门上把福字倒着贴,表示福到的意思。出门在外的人都回来了,晚上除夕夜家人们聚在一起,高兴的吃团圆饭,边吃边看新年晚会,当然饭桌上不可缺少的是饺子。大家在一起还要熬夜,叫守岁。当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时,人们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放烟花,迎接新年的到来。空中燃放的烟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把漆黑的夜晚点亮的像晴天一样,希望他把我们的愿望实现。
第二天大年初一,人们互相拜年,小朋友们最喜欢压岁钱。初二走亲访友,正月十五吃汤圆,预示着春节即将过完。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很多,它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迎来了我盼望已久的春节。早上,吃完饭,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拜访亲戚,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新衣服要穿时,妈妈看见了衣服上的商标还在,于是拿来剪刀正要剪时,我连忙叫住:“妈妈,过年时不能用剪刀,免得惹来口舌之争。”妈妈恍然大悟,马上放下剪刀,用手扯下了商标。
晚上,妈妈请大伯、叔叔两家人来我家吃饭,晚餐可丰盛啦,鸡、鸭、鱼、肉等摆满了餐桌,饭后,垃圾桶的垃圾已堆成了小山,妈妈叫我帮助把垃圾倒了,我摇了摇头,妈妈有点生气地说:“长大了一岁,你倒是变懒了。”我连忙解释道:“妈妈,过年时,不能倒垃圾,以免把财运倒了。”叔叔、大伯们大笑起来,说我的年纪虽小,学问却很多。妈妈也禁不住笑道:“她呀,知道的比我还多。”我听后,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过年的习俗还不止这些,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怕把财运扫走;不倒水,以免把财运倒了。可真是有趣的风俗。
篇65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临了。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这么多节日当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最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那些心灵手巧的姑娘们都用她们那双巧手剪裁出许多的窗花、福字,还有写字写得好的人,会亲手写出几副对联,有的贴在家门口;有的写了送自家的亲朋好友。通常人们会在过年前几天去买许多东西,像水果、鱼、鸡等等。而且在过年的那天晚上,全家会团圆在一起,一起吃“年夜饭”,饭后小孩去放烟花,大人在家里看春晚。
记得我八岁那年,和家人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在过年的前三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到处跑,说是为了买年货。回来后,爸爸就忙起了写对联这项工作,妈妈则在打扫家里的东西。“呤呤”门铃响了,因为只我“游手好闲”,所以我跑到门前去开门,打开门几只窗花一套新衣服便映入我的眼帘。来的是姑姑,说是专门为我家送祝福来的,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过年红红火火。
到了晚上是我们小孩最开心的了,因为大人要我给我们压岁钱了。“吃饭了”妈妈的一声喊叫打断了我的沉思,我疾步如飞地来到客厅,“哇”我这音量,我自己都被吓着,因为饭菜真的太丰富了,有炸鱼、炖鸡、红烧肉等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碗筷,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吃完饭后,我约了几个女同学一起去放烟花,差一点伤到人了。春节是一个隆重、热闹的节日,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可是我也要提醒各位小朋友们,放烟花的时候要小心一些,千万不要伤到自己或别人哦。
篇66
说到过年的习俗,我想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有哪些吧:炸油馍,熬年夜,吃饺子,拜年。不过呢,不同的地方,过年的习俗也不一样,就让我给你讲讲我外婆家过年的习俗吧!
外婆家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那里的过年习俗与咱西峡的习俗大不相同,我就随便挑两件给你讲讲吧!
1、包包子
说到炸油馍,大家肯定很清楚,是"二十六,炸油馍",而外婆家是"二十六,包包子"。在外婆家过年,就不是吃油馍,而是吃包子了。另外,就是在包包子的时候,全家人要坐成三桌包包子:小孩一桌,女性一桌,男性一桌。全部坐好之后,就可以包包子了。我先拿起一张米面团放到左手上,右手拿着勺子,从馅盆中挖出一点馅,放至米面团中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馅包起来,捏出一个形状,我的第一个包子包好了。之后,我继续照这样的方法包,直到所有米面团全部包完为止。
2、沙公沙婆
说到沙公沙婆,这便是外婆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大年三十的上午,拿着祭品,去沙公沙婆庙祭拜,祭品中有:红鲤鱼,鸡,酒,猪肉,大葱,鞭炮,香纸,香火。而且每样东西上面都盖有一张红纸,至于为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祭拜的步骤是:
1、先把祭品放至相对应的位置;
2、点燃香火,拜上三拜;
3、把香纸点燃,烧上一沓,
4、放两挂鞭炮。等这些步骤一一做完后,便可以回家了。
我外婆家的过年习俗是不是和咱西峡的不一样呢?
篇67
中国,是一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古国,几千年来,中国传下来了很多传统习俗,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有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有清明节的踏青……但在这么多习俗中,我最喜欢春节种种的喜庆习俗。
在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来迎新年、防年兽。这个习俗早先是起于宋代,在明代才盛行。明代时期,朱元璋特别酷爱对联,自己也酷爱写对联,所以就传到了百姓那里。于是,每逢过年人们都会贴对联。并且朱元璋还酷爱红色,经常用红纸写对联,这就是为什么春联一代一代传下来都是红彤彤的。
红纸春联对仗工整,简约精巧的文字描画出了中国那独有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心中的重要习俗。
元旦夜,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真的没有时间,必定回家在家吃聚会饭。晚上11点多,人们会放噼里啪啦的大鞭炮,还有冲天炮和地陀螺。放完鞭炮后,人们还会给祖先烧纸、磕头和敬酒,希望祖先们给新的一年带来美好的祝福。
在春节,人们还会拜年。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很早就会起来,穿上新衣,第一件事便是到爷爷奶奶的房间拜年,爷爷奶奶便会拿红包来,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在春节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和习俗,就等着我们去逐一地探求,正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让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的。
篇68
春节是全家人团聚的日子,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全家团聚时,通常会用包饺子、包粽子、做汤圆来庆祝。今年我们还体验了做花样面食,并且在传统胶东花馒头基础上做了改良创新,既好吃又好看。
临近除夕了,由于疫情的原因,原本在酒店定的大家族年夜饭被迫取消。虽然有点遗憾,但比起不能回家的人们,我与至亲的家人依然能聚在一起,也很知足了。那天下午,全家人都开始忙碌起来。为了备足年货,姥爷去了好几趟超市。为了大家的卫生安全,爸爸爬上爬下把家里擦了个遍。妈妈在阳台上晾衣服,洗衣服,也忙得热火朝天。奶奶在厨房里洗菜。
只有丰富的菜肴,没有主食怎么能行呢?我家做面食能手要数姥姥了,于是我邀请她一起完成这个小任务。
我三步并作两步跑进厨房,迅速地把姥姥榨好的菠菜汁和胡萝汁分别掺在一小块白面团里,穿好围裙,撸起袖子,一遍一遍地揉,终于得到了绿色和黄色面团。姥姥见状对我说:“颜色太少了,做不出更多的花样哦!"在她的提示下,我又找来冰箱里的巧克力块,放到微波炉里融成了浆。我拿出一块面团,做了一个洞,把巧克力酱倒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揉搓,棕色的面团也诞生了。
接着,我们把红豆煮烂了去皮,放一些糖搅拌均匀,豆沙馅就做好了。制作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龙虾”了!我先用擀面杖擀出一张长长的椭圆形面皮,把豆沙馅放上去,折上面皮,又用小勺压出纹路,最后把洗好的黑豆放上去当作眼睛,美味营养的“大龙虾”就做好了。
其它的花样也很精彩,有玫瑰、双头鱼、夹心饼干等。我越做越起劲,似乎还没有尽兴,就把花样面点都做完了。我和姥姥小心翼翼地把三盘馒头放到蒸屉里,又眼巴巴地等着我的作品出锅。看!一只热腾腾的大龙虾出现在我面前,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嗯,自己的劳动成果格外美味。
这次宅家的春节体验很特别。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生活小知识,更体验到阖家团圆的幸福。我喜欢传统节日,喜欢过春节,更喜欢美好的生活。
篇69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的家乡潍坊,也有不同的风俗。一年中,要属春节最热闹了,最热闹的要属准备年夜饭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的就是我们吧!大年三十这天,我们都是要回农村老家的,村里热闹得很,妇女们忙里忙外清理卫生,男人们杀鸡宰羊,置办年货。小孩子们粘着父母要这要那,新衣新帽新鞋子是一定要有的,预示着新的一年新的面貌。大人们要忙着准备年夜饭,吃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炸肉丸、炸鱿鱼、炸藕合、炸地瓜丸整个院子里都会闻到浓浓的香味儿,听到热油在锅里发出的“滋滋”声,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去拿一块尝尝,刚刚出锅的肉丸外酥里嫩,咬进嘴里就是满口香。
我最爱吃的就是奶奶做的年糕。我们老家几乎家家都会在三十蒸年糕,老人说用年糕压锅,“年糕,年糕,年年高!”把糯米碾成糯米粉,倒在小木桶里,软乎乎的,有白糯米,还有黄糯米。把糯米粉揉成团,再把红枣、豆沙挤进粉团,放进锅里蒸四十分钟。“出锅喽”锅盖一掀,热气腾腾的年糕一个个圆滚滚地簇拥在锅里,浓浓的香味儿把我们小孩子馋得打转儿!这时候姥姥会用筷子夹起一个放在小盘子里,拿给我解馋,“小心烫哦!”好香啊!
接下来就是包水饺了,妈妈说一定要包豆腐馅的,寓意“兜福”,就是把幸福包住的意思。当然,还有我最爱吃的肉馅的。姥姥还要在水饺里包上几个红枣和钢镚儿,谁要是吃到红枣,就是来年“甜甜蜜蜜”,要是吃到钢镚儿,那就是来年“财源滚滚”,大家都想吃到,所以都抢着那些身子滚圆的水饺吃,吃到的就会和大家炫耀一下,那份儿高兴劲儿甭提了!哈哈,你们吃到了吗?
大家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晚会,听着外面热闹的鞭炮声,看着灿烂的烟花,美好的一年开始了!
不同的风俗,一样的心情,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心里
篇70
春节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放鞭炮、拜年、祭祖、吃团圆饭……最开心的,还是收压岁钱吧?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春节的这些大大小小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呵呵,我给大家说一说吧。
压岁钱的来历,是一个传说。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晚上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也就是今天的“守岁”。
有一对老夫妇。年老得子,疼爱有加。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们就不让孩子睡觉,给了孩子八枚用红纸包着的铜币给孩子玩。孩子把铜币翻来覆去地玩。玩累了,就一躺下,睡了。老夫妇还是很担心,就守在孩子床边。半夜,一阵妖风吹开门窗,也吹灭了灯火——“祟”来了。“祟”用手去摸孩子的头。正快要摸到时,枕边的八枚铜币突然冒出金光。“祟”吓了一跳,连忙缩回手,逃走了。天亮后,老夫妇把晚上的经历告诉了村民,村民们也纷纷效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给孩子用红纸包着的八枚铜币,叫“压祟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压岁钱”。
放鞭炮,大家都很喜欢吧?但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传说在古时候,森林里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当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楼上去躲着。“年”这儿走走,那儿走走,就是不见一个人。“年”气得大吼。这时,一个人家的竹楼着火了,竹子“噼里啪啦”地响。“年”给吓着了,赶紧逃回森林。
躲在竹楼上的人发现了。“年”走后,他赶紧告诉大家这个秘密。于是,就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门边总会有春联。那么,为什么要贴春联呢?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鬼域”的世界。“鬼域”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当金鸡长鸣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就坐落在桃树的东北方向,门边站着两个神仙。名叫“神荼”和“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绑起来,送去喂老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为"春联"。
春节的习俗大家都知道了吧?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幸福快乐!
篇71
比如说人们很吃晚饭的时候,会放鞭炮,这也是有含义的,在那个时候要驱赶叫——“年”的怪兽。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猛。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罴和几十个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暖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性残暴,但它最怕火和巨大的响声,一听到巨大的响声和见到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还用力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后,成为了我们现在放鞭炮的习俗。”而在半夜十二点的时候也会放鞭炮,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因为十二点是财神到来的时候,为了欢迎财神,大家就也会放鞭炮啦!
说到过年,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就是——压岁钱啦!这也是有来历的:“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前看着灯坐着不睡觉,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和孩子玩。孩子玩累就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压岁钱。
家里的门画贴法也是很讲究的。如果家中贴的是关于福的门画,大家都会把它倒过来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希望幸福“到”自己家来,而“倒”和“到”谐音,因此,大家就都把写着福的门画倒过来贴啦!
过年初一到初五做的事也不一样:初一这天,不能把鸡、鸭、鹅、狗放出来,至少得圈一天,不挑水,不扫地,忌动针线,忌打碎东西,万一打碎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一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扔入井中,口念“岁岁平安”就没有事啦,煮饺子碎了,要说“挣”了;吃大蒜时,要称“义和菜”;初二时,日落之时要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初三下午“送百神”,又称“圆年”。平常人家把除夕请出的先神神位祭拜后送回原处。商家供的财神牌位要祭拜到初五。
春节的习俗的来源是不是很有趣呢?
篇72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物复苏,草木万象更新,大地又要换上了新衣裳,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春节的那些传统习俗。
(一)迎春日
每年春节的年俗活动都丰富多彩,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间通常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二)备年货
接着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过年的各种物资,也就是通常讲的“年货”。年货包括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等等,此外还要准备一些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三)放鞭炮
春节的另一种说法便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渐渐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过年期间游人满街,热闹非凡,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四)贴年画
贴窗花和贴“福”字。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被称为“窗花”。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人索性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五)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地起来,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春节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现在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春节始终是我们最快乐的节日,是华夏儿女共同的节日,无论在哪,只要是中国人,我们都有同样的习俗,同样的乡音,同样的方式来庆祝传统佳节—春节。
篇73
除夕之夜,我也要“守岁”。“守岁”是在除夕之夜,全家聚在一起,吃完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我开始守岁了,我终于守过了今天,这时,我念着一首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春节到了,早上,我早早起床,穿上漂亮的新衣,给爸爸,妈妈,奶奶拜年。按习俗,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不,我刚对妈妈说了声“新年快乐”,就把装着压岁钱的红包递给了我。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有许多习俗和习惯,有许多还一直流传至今。我们家开始了春节习俗中的一个——“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我开始扫尘了,我发誓要把所有的穷运,晦气都扫干净。我拿着扫把认真地把家里的每一寸地方都扫干净;而爸爸,拿着一个奇怪的东西在掸拂墙上的尘垢蛛网;奶奶负责拆洗被褥窗帘;而妈妈就把窗擦干净和清洗各种器具。不一会儿,我们便“收工”了。
接下来,我拿着一瓶浆糊,爸爸拿着一副春联,相信你们也猜到了吧,我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我先把春联背后涂上浆糊,由爸爸把春联贴上去。之后我又拿来一个“福”字,爸爸跟我说:“文雯,我告诉你,‘福’字要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说完,我就把“福”字倒过来,贴在了门上。
到了晚上,爸爸拿来一些爆竹,妈妈跟我说:“文雯,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说着,爸爸已经点燃了爆竹,看着爆竹,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篇74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文明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春节是大家最熟悉最喜爱的一个传统节日。
传说从前有个怪物叫“年”。它喜欢吃人,某天它又去吃人的时候反而被人们吓住了,匆忙逃了回去,人们便把这天叫做“过年”。
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帖、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家各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的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西晋。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明天,称为“守岁”。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因为形似元宝,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同族挨家挨户拜年,有的是同事相约去拜年,还有的是大家伙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怎么样,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是否为身为炎黄子孙而倍感自豪呢?
篇75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呢!那就是在这一天灶王爷要去天上汇报工作,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给灶王爷敬献芝麻糖,好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所以在这一天我们要吃祭灶火烧、吃芝麻糖。
傍晚的时候,奶奶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碌了,奶奶要做祭灶用的烧饼。不一会,奶奶就端出了热气腾腾的祭灶烧饼。和蔼可亲的奶奶笑呵呵地说:“伟齐,快来尝尝奶奶刚打好的火烧。”我兴冲冲地跑过来,奶奶说:“火烧有两种,有甜的、有咸的,你爱吃哪种就吃哪种昂乖!”我看着奶奶打的火烧,圆圆的,黄黄的,拿起一个咬了一口,是个甜的,火烧外酥里嫩,吃到嘴里特别得香!
我看到姥奶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赶紧给姥奶递了一个烧饼,姥奶夸真是个好孩子!
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希望新年快点来到哦,这样,就可以挣压岁钱喽!
篇7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就是描写春节的,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诗的第一句讲的就是“爆竹”,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年的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啦,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来辞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放爆竹可以制造出喜庆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但现在因为环境问题有很多地区都是限制放爆竹的,我们在娱乐的同时还是要遵守政府的规定哦。
爆竹声一停,家家户户就开始拜年了。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几个人邀请到一起去给别家拜年、也有的是聚在一起互相祝拜,这种拜年的方式称之为“团拜”。当然,我相信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你们最期待的肯定就是收压岁钱啦。“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舅舅一个,外公一个、外婆一个。你们一个个肯定都满载而归,手中拿着好几个大红包。春节拜年时,晚辈必须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们。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古代有两种,第一是常见的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另一种以彩绳穿线编织为龙形,致于床脚。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就是用红包直接装的,简单方便美观。
我的春节每年放假后都要回老家山东,与爷爷奶奶一起共享团圆,这是我一年中最放松开心的日子,也是全家难得团圆的时刻。
篇77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在我们的期待中,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说起春节,放鞭炮、挂灯笼、贴对联、团圆饭等这些习俗当然一个也不能少。
放鞭炮是人们谈起春节最先想到的习俗,每年除夕夜,我都会扒在窗台上看烟花。窗外五彩缤纷的烟花,如钢水四溅,似麦浪滚滚,时而金雨阵阵,时而银花朵朵,有的恰似鸿雁飞舞,有点宛如孔雀开屏。每当这时,我的眼睛就会应接不暇,这边的礼花还没放完,那边的冲天炮已窜出炮筒;这边的一树梨花还没喷完,那边长鞭的引线已经点燃……
春节的习俗还多着呢,看!那边门廊上红彤彤的是什么?这是春节的又一大习俗——挂灯笼。过年时家家都会挂上红灯笼,大大的福字喜庆团圆,在漆黑的夜里,增添星星般的美丽。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是每家每户贴对联的日子,这对联的讲究可多了,要符合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等要求。“风摇竹影有声话,雨打梅花无字诗”,“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对联在平仄之间体现艺术的魅力。
源远流长的春节习俗,需要我们去传递;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
篇78
正所谓“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节日习俗。
刚刚,我们在寒假里过了春节,春节有很多习俗。
在常州每当过年时,我们都要穿新衣,新鞋,辞旧迎新;“贴春联”它工整、对偶、简洁,它抒发了美好的愿望,它是春节重要的特点。
春节时,我们屋门上、墙壁上、窗户上,贴上红色的福字。“福字”指新的一年新气象,新福气,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的一年的祝福。春节时,“福字”要倒着贴,因为大人们都说“幸福到了,福气到了”。
在大年夜,小孩子们特别喜欢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鞭炮是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大家带来欢乐和吉祥。因为一个传说,所以每到大年夜,每家每户都得放鞭炮: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做“年”,他头长尖角,非常凶猛,他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时,它就出来吞噬牲畜,伤人害命,为此,每到除夕,人们都慌忙躲到山里,避难。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别逃往深山。正在这时,村里出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他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这住一夜,他就将“年”赶走。”众人不信,都劝他躲到深山里去,可老爷爷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不了他便跑向了深山。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人们从深山回到村子里是,发下家里安然无恙,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篇79
啊!要过年了!我兴奋极了,不过在我兴奋的同时,我想到了一些过年的习俗。
首先我想到的是贴春联,王安石的《元日》里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总会把旧的春联撕去,换上新的春联。正所谓是革故鼎新,除去岁,迎来新年。
第二个习俗就是放鞭炮,正所谓是“爆竹声中辞旧岁。”在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忘记了过去的烦恼,心里想的全都是成功和快乐。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年,以一个快乐的心情迎接下一年。下一年我们一定会更好。
过年一定要让家里更美好,所以在过年以前,全家都要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打扫家里卫生的扫把也成了一把神奇的扫帚。把不但把家里的灰尘打扫干净了,也把过去的烦恼打扫的干干净净。我们从此去烦恼一笔勾销。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习俗——炸菜。每到腊月28、29那一天,家人们都会把自己家里的油拿出来,把肉切成一片片的炸菜。在炸菜的过程中,大家可能是家长一边炸,你一边吃,等到中午饭的时候,你已经吃饱了,家人们看到你憨厚可爱的样子,会情不自禁的哈哈大笑。
过年的风俗都是让我们除去自己的烦恼,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年,我祝福大家在这一年快快乐乐,万事如意、幸福安康。祝你的成绩突飞猛进。
篇80
大雪是入冬后第三个节气。《三礼义宗》记载:“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但并非降雪量一定大。它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了气候特征和降水变化的节气。实际上进入大雪的降水量普遍降低。
大雪节气一般在公历12月6日或7日。大雪,是相对于小雪节气而言,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地面上可能会有积雪出现,气温比小雪更低,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关于大雪说:十一月「农历」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鹖鴠「hédàn」也作鹖旦,就是寒号鸟,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期间降温幅度较大,南北方地域跨度大,因此南北各地呈现的气候特征各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一带河水封冻,开始出现积雪。而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8℃~9℃之间。相应地,南北方农事生活习俗也不一样。北方田间管理已很少,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墙等,助禽畜安全过冬。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此时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妇女们则三五成群,扎堆做针线活。手艺之家将主要精力用在手艺上,如印年画、磨豆腐、编筐、编篓等赚钱补贴家用。
大雪节气如何进补?
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好时节,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像南丰蜜桔、官西釉子、脐橙雪橙都是现在的当家水果。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大雪时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等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可常喝喝姜枣汤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大雪的时候吃火锅是个不错的选择。
篇81
一说到“吃鸡”,请不要以为是游戏中的吃鸡游戏!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我们家乡的冬至习俗——吃糖蛋甜鸡。
很早以前,就听爸爸说过冬至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都到了温度最冷的时候。古代人们为了御寒,都会在这天晚上吃鸡进补,用来抵御寒气。
我们家乡的人们这一天都会吃“糖蛋甜鸡”。糖蛋甜鸡的做法十分稀奇,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们去看看我奶奶是怎么忙活的吧。
只见奶奶从乡下抓来了2只土鸡,准备炖整整两锅糖蛋甜鸡,一锅是爷爷奶奶吃,另一锅给爸爸、妈妈和我吃。配甜鸡的材料有桂圆肉、白木耳,这些东西需要一股脑儿放下去,大火烧开,然后用勺子把漂浮起来的杂质去除。接下来就是放佐料,佐料是老冰糖,冰糖的数量可以根据主人的喜好随意添加。爷爷最喜欢吃甜食,奶奶在那个锅里放的冰糖足足有半斤左右。然后就用小火顿煮,这个过程差不多要进行半天。
等到鸡肉完全炖烂了,这时就可以把鸡蛋打到鸡汤里煮了。糖蛋必须煮得很嫩,一般都还是汤心的,奶奶说这味道才叫绝。
享受美食的时刻到了,我们一家人围着糖蛋甜鸡,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来。我也希望,这冬至的糖蛋甜鸡能给我带来一冬的热量。
篇82
农历腊月23是祭灶的日子,说是图个吉利,为了来年口粮充足,小时候我们最开心的就是在那一天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芝麻糖,那一个个沾满芝麻被做成麻花一样的糖放在盘子里是那么的诱人,每到那个时候母亲就特意准备了很多,好让我们姐弟几个吃个够。
篇83
腊月24是全家大扫除的日子,一家老小齐上手,扫除头年的晦气,那一些该清理的东西,该洗涮的东西都弄得干干净净,打算清清爽爽的过个春节。腊月25,26是做馒头点心的日子,小时候经常佩服母亲的手能那么神奇,可以把面粉变化出那么多的花样,什么兔子,小蛇,孔雀开屏,枣花,枣山,那时候我最喜欢吃的是枣馒头,因为里面塞满了蜜枣,咬一口,满嘴都充满了香甜。
篇84
到了腊月27,28,就是大家在家准备过节的菜肴和炖肉的日子,满大街飘的都是菜和肉的香味儿,也是孩子们开心的日子,因为可以在帮大人帖好各种年画,窗花和花纸之后,抱着大骨头大啃特啃,那个香啊。父亲的手很巧,能煎出各种各样的窗花和帖纸,许多邻居也都喜欢请父亲为他们剪一些花纸或者福字帖在墙上或大门口,而我和弟弟把家里的树和猪棚上也帖得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看着甚是喜庆。
篇85
腊月29要开始忙第二天的饺子了,家里的男人都会在家帮着女人们剁饺子馅儿,水缸放满水,还有收拾一些还没有来得及收拾的零碎活儿。到了腊月三十就开始忙着帮女人们和面包饺子,放鞭炮什么的,母亲通常都是先把煮好的饺子盛上几碗先去祭一下祖和灶王爷,老天爷和关公等,然后才开始让我们开吃,那时候的饺子真的很香。
篇86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由于各地方经济条件的差别,祭扫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也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可以培养人的勇敢精神,儿童也特别喜爱。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丰富多彩的食俗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吃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吃馓(sǎn)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吃鸡蛋。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营养食品的习俗。
篇87
在不同的民族里,都有着不同的节日,都蕴含着不同的含义。对我们汉族中所有的人来说,最开心的节日就是春节。
对我们来说,春节是最快乐的日子,在春节里,我们会长一岁,还会收到压岁钱,还能穿新衣。我们过春节时,都会把家里里外外的打扫干净。还有去街上买灯笼、对联、福字、窗花、还有买屋里需要贴的神灵。买回家后,把灯笼挂在屋里的四个角上。把对联贴在门的两旁,横联贴在门的上面。还要拿一个大点的福字倒着贴在门上,表示福到了。窗花有各式各样的,我做喜欢的事,就是把剩下的窗花上漂亮的图案剪下来,收藏好。令我最好奇的,就是贴神灵,这神灵有很多种,少一个都不行。有时候晚上,还需要给神灵烧香。
每次拜年的前一天晚上,有些孩子都会迫不及待的把新年衣服全部穿上好好的看一看,然后在脱下来放到一处。等着第二天醒来,孩子们就穿着新买的衣服去拜年。到了那里,晚辈们都会跪下,给长辈磕头,然后长辈们就给每个孩子压岁钱,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也会收到压岁钱,不管是小孩还是18岁以上的大孩子,到最后,孩子们都会把压岁钱交给家长,让家长保管。
在春节的这几天里,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过得非常开心,非常快乐。过完年后,大人就又开始忙了,孩子们就又开始了学习旅程。
篇88
我国江浙一带,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因此这个地方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相传蚕神就是在小满这天诞生的。
古时,人们把蚕视做天物。为祈求天物的宽恕和有个养蚕的好收成,于每年的四月放蚕时,举行祈蚕节。因而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只根据各家放蚕在哪一天就在哪一天举行。但前后相差不过两三天。养蚕人家会到“蚕娘庙”、“蝉神庙”供上水果、美酒、丰盛的菜肴进行跪拜,尤其是要把用面制成的“面茧”放在用稻草扎成的稻草山上,以祈求蚕茧丰收。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沮、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怒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家在哪一天“放蚕”便在哪一天举行,但前后差不了两三天。南方许多地方建有“蚕娘庙”、“蚕神庙”,养蚕人家在祈蚕节均到蚕娘、蚕神庙前跪拜,供上酒、水果、丰盛的菜肴。特别要用面粉制成茧状。用稻草扎一把稻草山,将面粉制成的“面茧。放在其上。象征蚕茧丰收。
族长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到小满黎明嫌起火把吃麦糕、麦饼、麦团,等族长以鼓锣为号,众人以击器相和。踏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洪水干为止。
相传小满节为蚕神诞辰之日,所以在这一天,我国以养蚕著称的江浙一带祭蚕神也很热闹。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
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是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祭蚕神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小满前后三天由丝业公所出资,宴请各班登台唱大戏,不过演戏也有个行业忌讳,即不能上演带有私生子和死人情节的戏文,因为“私”和“死”都是“丝”的谐音,以故三天所演的戏目都是丝业公所董事们反复斟酌点定的祥瑞戏,讨个吉利。
篇8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年一次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批准列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重要的事就是扫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坟。带上清明锞、酒、菜饭、香烛等在坟前供奉。祭毕,焚化纸锭,拜毕后给坟前加土,扫墓就完成了。清明节时,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和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胚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咬一口甜而不腻,肥而不膄!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香气扑鼻!
在这特殊的节日里,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就是因为这场雨,把我们跟遥远的地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篇90
踏入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水果也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所以买多一些也无妨。
年廿四:谢灶,相传年廿四是诸神返回天庭述职的一天,其中灶君更是掌管人间衣食的神明,所以人们都兴起谢灶的礼仪,谢灶的供品包括生果、烧肉及一些斋菜,而汤丸及麦芽糖更是必备的,据说这些甜品能封住灶君的嘴,免他上到天庭向玉帝乱告状。祭祀仪式方面,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将一些汤丸放在炉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帮忙大扫除,务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包括洗头、冲凉及理发等,据闻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如果家里有神台的话,据说宜在今日换走挂红等神台供品,用红毛巾、红盆沾上柚子叶煮的水抹干净神台,那就可保家宅平安。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当日下午要开始送年的仪式,要开好祭桌,摆好五牲及各种年货以供奉诸神,之后便是拜祖先,以感谢祖先及各位神明一年来的照顾,而且祈求来年继续平安大吉。除夕夜许多人都不会睡觉,守岁到天光,根据传统习俗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烧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初一:在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红枣、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之后就开始拜年的活动,晚辈向长辈或亲友间互相拜年恭贺。年初一也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不要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的。
初二:出外拜年或祭祖,年初二也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时侯,相传如果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得穷,所以大家就要年初二才回了。回娘家拜年当然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才好。
初三: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初四:祭财神,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就不请他来拜神。
初五: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舖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篇91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阴历正月十五,是过年的最后一天,过了元宵之后,那么年便过完了。
既然名为元宵节,那么顾名思义,当然要吃元宵,元宵是中国的传统小吃之一,在南方和北方都有不同的做法,口感也不相同,关于元宵,还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据说在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名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之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命名。
元宵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便是赏花灯了,每至元宵节,大街小巷里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各式各样的花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小孩子们也会手提着灯笼在玩耍嬉闹,好不热闹。
猜灯谜也是一项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在各个地方的猜灯谜的场所都有许许多多的人,一个个都在思考着正确的答案,并在这其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元宵节还有许多习俗,如:迎紫姑,走百病,逐鼠等等,在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里,可以体会到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
篇92
春节是人人都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是传统节日,更因为它是家人团圆的时候。
春节有很多习俗,例如:吃饺子,守夜「又称守岁」……说到吃饺子,大家一定都想到了包饺子的画面。下面请大家来看看我们家包饺子的欢乐场面吧!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我唱着《小苹果》来到厨房:"奶,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没有,没有,你玩你的去吧"!"不行,我要包饺子。""行吧,进来吧!"我把手洗净后,坐到奶奶身边。
奶奶首先给我示范了一下:把饺子皮平摊在手上,夹些肉馅放在面皮中心,再用筷子蘸点水,抹在饺子皮上,然后一捏,一个饺子就成形了!现在,我要开始动手包了!
我心想:不就是包个饺子吗?一秒钟一个!真是小菜一碟!不料,我包的第一个饺子简直就是一个"四不像"。饺子皮里的馅少得可怜,像是一个没吃饱饭的"可怜娃娃",哎!第一个饺子不成功,再来。
这一回我可吸取了教训,在饺子皮里包满了肉馅,可是因为"肚子"太大,"扣子"都系不上了,"衣服"崩开了。我急忙拿出另一块饺子皮把它包上。又失败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我的努力下和奶奶的帮助下,第一个完美的饺子成形了。
在我和奶奶的齐心协力下,包饺子工作完美竣工。看,白胖胖的小饺子下锅了,有油炸,有水煮,一下子,饺子的香味充满了整个厨房。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开始吃饺子了!只见奶奶把饺子端了上来,哇!令大家垂涎欲滴。开吃了!我手疾眼快,拿起勺子一连盛了十几个水煮饺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真是香软可口,新鲜美味!我又用手抓起三个油炸的饺子塞入口中,哇,外焦里嫩,香味诱人,那滋味真是一个字-爽!真想不到,自己包的饺子那么好吃。
这次的"饺子风"真是别开生面,好吃,又好玩!
篇9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一定读过这首诗吧,当然,这是王安石的《元日》,描写了春节欢快活跃、万象更新的景象。
春节,是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马上就要迎来新的一年,可春节究竟有什么习俗呢?或许我们都多少知道一点,那么我来给你系统地讲述一下吧。
谈到习俗,还需先讲一下由来。这是一个传说,具体是这样的: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在每年的这一天大家都会张灯结彩,互相拜“年”。
说到这儿,你应该知道了春节的其中几个习俗“贴对联”“燃放爆竹”。相对来讲,我更喜欢放爆竹;更极端来讲,我还是喜欢守岁。守岁嘛,在我看来就是通宵,毕竟在黑漆漆的夜晚,是做不了重要的事情的,这样我就能做我喜欢的事啦!和家人一起看看春晚,吃个宵夜,应该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吧。
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长大一岁,也成长一岁,开启崭新的一页,做更好的自己!
篇94
春节马上就要到来了。家家户户开始了大扫除,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美观。
如果说平时这些打扫也是很常见的,那邻近春节的打扫可是更为认真细致的。就如同平时扫地拖地几乎是常常要做的,但清除屋顶角落的小蜘蛛网或者清洗灯具之类的,一般也就是在过年时才一起去清洁。
卫生做好了,接下来就是贴春联了。今年我在网上买的春联,当收到的时候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那就是现在的春联做的越来越精致可爱,大气。上面还有生肖年小动物的卡通画,不仅仅如此,用工材料居然可以媲比一只小毛绒玩具了。
我第一眼看到那些春联就喜欢上了,都舍不得贴到墙外了。
另外一个就是要挂灯笼。红色的大灯笼,金灿灿的字体点缀,特别地喜庆,让我一看就觉得很阳光很愉悦。
今年有的特别的是,我还买了一些小灯笼,可以说是迷你类型的,可以把它们挂在盆栽上,也可以在墙上的挂钩上,总之一看望去就觉得很可人。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太多值得我们骄傲和敬重。
我觉得在春节时,和家人一起完成这些习俗,是一件很开心地事。
篇95
春节又名“过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
压岁钱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春节习俗。当我们去向长辈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据说压岁钱可以压制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岁。长辈发压岁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以彩绳穿线编作成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方式是最常见的,即有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们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里孩子睡着时,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而我们家里则是用的第二种方式,每年春节总会有那么几张“红票子”进入存钱罐里,在自己想买什么东西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大人也不会怎么管,想到这里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燃放爆竹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另一个习俗。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爆竹也是我们小孩特别喜欢的一个春节习俗,虽然玩耍起来有些心惊胆战,还有些害怕,但就是喜欢玩。我们经常用得来的压岁钱去买一些适合小孩子放的爆竹,如冲天炮、擦炮、小烟花等等,那股高兴劲无以言表。
贴春联也算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倒贴“福”字也是春节最常见的习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关于春节还有很多比较受欢迎的习俗,如:贴年画、贴窗花、吃年饭、守岁、挂中国结等等。春节习俗如此多种多样,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了解、体会。
篇96
5月6日是立夏。这天,李老师让我们举行了一场斗蛋比赛。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在5月6日----立夏斗蛋吗?那是因为,立夏有许多传统风俗,比如吃黑米饭、豆子等。斗蛋就是其中一项。
我们大家先用水彩笔在自己的鸡蛋上画好图案,写好名字。然后,就要开始一场斗蛋比赛了!
李老师先让我们各自去找同伴斗蛋。我找到了付馨仪那,先看了看她的鸡蛋。呀!她的鸡蛋个儿好大,是个重量级巨蛋呀!似乎很硬,我不禁想到。开始斗蛋了,付馨仪的“妞妞”向我这儿发起进攻,我脑袋中闪出一个字“逃”!结果付馨仪被逮了个空!第一轮结束了,我们又开始了第二轮!“妞妞”也许吸取了上一轮的经验吧!我的“点点”正想逃时,刚好被“妞妞”逮了个正着。我看着付馨仪的那犀利的眼神,倒吸了一口凉气,难道我的“点点”就要败在她一个小鸡蛋下吗?no,不可能!可当我想方法时,“妞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向我冲来!突然听见“咔”一声,付馨仪低下头去检查她的“妞妞”并说:“咦》我的蛋没破!”难道是我的蛋破了吗?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了这样一个念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去查了查我的蛋。“呀!!!!竟然被砸破了!可恶!”
我刚想反击,可那下课铃声却打响了,把我们那紧张的气氛破坏了!同学们不舍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付馨仪,你等着,我会把你的蛋斗破的!
篇97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年夜饭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篇98
当然我们南方人跟北方人恰恰不同,北方人是要吃饺子,南方人是要吃火锅。
腊月二十九早晨,我和爸爸在家里大扫除,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橘子的橘与桔同音,桔又与吉的音相近,送吉祥给人家!”到了中午,爸爸叫我贴福字。我兴高采烈地结果福字,贴在大门中间,贴好了,爸爸说:“贴错了,贴错了!”爸爸将福字倒着贴,我急忙大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急不慢地说:“福字倒贴是一种习俗,说明福到了!”到了上,我们全家人一起吃火锅,边吃变笑,我们还跳火圈,发压岁钱,呵呵,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了!
篇99
春节,福州的习俗称为“做年”。闽俗诸年最重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会延续到元宵节,一般是自从初四起,就开始复工了。
春节的前一天夜为“除夕”。福州有透夜点灯(称长明灯)的习俗,意思是“长生”、“吉祥”。家家在天未明前点烛鸣炮,以迎新岁。厅堂中陈列酒果和贵(桧)花饭甑,焚楮帛,拜天地,谓之“供岁饭”这天早餐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取来年"有余"之意。先吃年糕汤,“年年高升”再吃太平面,象征一年太平。之后重振衣冠,首拜祖先与家中长辈,然后出门往亲友家中庆贺,互相来往,谓之“拜年”至初四为止,小孩向长者祝福,长者则分糖、饼桔子或“压岁钱”给小孩。王式念《梦竹斋诗草》云:“儿童连日拜新年,红线穿来压岁钱,最妙袖中怀桔满,垒垒堕落画堂前。”路遇熟人时互道庆贺,台江的群众多叫“发财”城内的人则云“恭喜”与“拜年”。清人吴继钱《半野轩诗存》云: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共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但在水上居住的船民则有所不同,他们年正月初二至初四,三五结伴手携篮子,登岸沿街挨家“贺年”,口唱“十二月花”等民间小调,受贺人家则以年糕等相送,俗称“讨(米齐)”。取一年吉祥之兆。这个贺年之举,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船民渐渐上岸定居而消失。
福州民间初一晚上天未黑就要赶着睡觉,谓之“斗夜灯”,也称“斗早登”。据民国蔡人奇《藤山志》释:“除夕人家守岁,商家结账彻夜不眠,因而元旦之夜,宜斗(比)早登床也。”
篇100
端午节时,都要吃粽子、划龙船比赛,但是这个节日和这些习俗是什么由来呢?
上课时我们的作文题目是“遇见屈原”,老师有说明一些跟屈原有关的题材,让我们发挥。
我开始幻想我坐着哆啦A梦的时光机,到了战国时代的中国,我遇屈原的时候,真的很想要让楚王看清的丑陋真面目,也想帮助爱国的屈原,能够待在他挚爱的楚国,不要到处流浪了。
最重要的是,我想他跳江自尽,我想告诉他,除了,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让他活得更有意义。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我只能这样幻想,却窜改不了已经成为定局的历史。
吃着粽子,我更加的同情屈原了,希望他地下有知,能感到欣慰,因为后人都肯定他的爱国情操,也深深喜爱他的诗。
屈原,一点也不委屈了。
篇101
我在元宵节的时候会吃汤圆,因为奶奶说吃汤圆会多长一岁,但是不一定会多长一岁喔!因为如果你只能活不到几岁,就会倒扣喔!所以也不能吃太多,元宵节的时候也非常容易胖,因为汤圆热量很高。
妈妈说他们小时候有吃过酒酿汤圆,元宵节的时候很多人会买,妈妈说那和一般的汤圆差不多,只是有米酒的味道,我喜欢元宵,因为可以不用一直读书,就好象是喜从天降的礼物,非常好玩,非常开心。
元宵节最会放的就是许愿灯,许愿灯非常的漂亮,它发出了明亮的,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放许愿灯非常的好玩喔!一定要去放放看。
我相信元宵节一定还有什么很有趣的事,欢迎元宵节再来。高三申请书:大病困难补助申请书「五」_300字,
篇102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我们河南郑州是如何过春节的吧。
我们称春节为“过年”。过年不单单指过正月初一,腊月初八到正月初五都算过年。河南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一到腊八,家家户户都会煮八宝粥、泡腊八蒜。二十三是祭灶节,家家户户都会吃麻糖,放鞭炮,一些老人家会祭拜灶王爷。过了祭灶,大街小巷开始热闹起来,到处张灯结彩,充满了“年味儿”。各家各户都忙着置办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贴福字、挂红灯笼,一副喜气洋洋的景象。晚上,每家都要吃丰盛的团圆饭,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还有必不可少的饺子。吃了晚饭,桌上摆上瓜子、糖果、饮料,一家人边吃边聊天,还不耽误看春晚,一直到深夜。午夜的钟声响起,外面就会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五彩缤纷的烟花照亮夜空,新的一年来到了。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就起床燃放鞭炮,煮饺子吃。每家都备足了烟酒糖果,各种菜肴,准备迎接亲朋好友。小朋友穿上漂亮的新衣,去给长辈拜年,嘴里说着吉祥的话语,长辈就会给他们压岁钱。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她们带上烟酒,各种礼品,高高兴兴的回娘家拜年。之后几天就是亲戚之间相互拜访,走亲串友结束了,年才算是过完了。
篇103
我喜欢的节日有很多,比如中秋节、儿童节等等,不过,我最喜欢的节日还是春节啦!因为春节前需要大扫除、整理杂物、逛花街、买春联、福字贴,把家里打扮的喜气洋洋、焕然一新,还可以买漂亮衣服、新鞋子,妈妈说要从头新到脚,哈哈......不过我最期待的倒是包饺子,因为我喜欢吃饺子呀!
春节前三天,外婆专门从市场买来了饺子皮、五花肉、玉米等材料准备包饺子,我也摩拳擦掌的准备学习学习。只见外婆先把五花肉洗净、剁成泥,装在盆中,然后剥玉米粒,把玉米粒、肉泥、盐、酱油、香油一起搅拌均匀,这样,馅料就做好啦。
只见外婆,拿起一张饺子皮放在手心里,放上馅料,然后手指一捏,一个元宝形的饺子就完成啦。我一看,很简单呀,我也会呀!我自信满满,拍着胸口说,看我的!我也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块饺子皮放在手心,因为我喜欢吃玉米馅的,所以我放了好多好多馅料,然后把两边的面皮捏在一起,突然,右边的皮给馅料撑破了,我赶紧从左边扯一点皮来补上,然后,它的肚子也破了,我只好拿一张面皮补上,总算包好了一个饺子。
我把饺子放在盘子里,和外婆的一对比,外婆的饺子像一朵花一样漂亮,我的呢,简直是个丑八怪!妈妈见了,笑的前仰后合,我羞得满脸通红。
这时,外婆说:“来,我教你包,馅料不要太多,多了容易破,也不容易煮熟”,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包得越来越好了,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我觉得格外香!
篇104
我母亲是个客家人,回老家过年,总会感受到浓浓的客家味。家家户户都对春节很重视:一来是亲人们的团聚,二来是对辛勤劳作的奖赏。
进入腊月,集市上已经热热闹闹、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有卖春联的、卖鞭炮的、卖中国结的、卖灯笼的、卖花的、卖食品的等。卖的人很开心,趁着过年多赚些钱;买的人也很开心,平时舍不得买的,过年都必须买了,过个丰年。真是多多益善。
年三十的早晨,我跟舅舅早早地起了床,我和舅舅从一堆鸡里精心挑选了五六只又肥又壮,羽毛光泽漂亮,神气威猛的大公鸡。杀鸡先祭祖,希望下一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我们把上好的茶、酒、食品奉上祭祖台。我们一群小孩跟着大人们虔诚的跪拜,这仪式完了之后,就把杀好的鸡交给了外婆,都说“无鸡不成宴”。只见外婆开始展示她的十八般武艺。她拿着锋利的菜刀快速的上下切动,只见刀光剑影,一整只鸡被切成整齐的一块一块的鸡肉了。外婆接着添油加醋地烹炒一番鸡就被端上了餐桌。做好鸡也成了一门祖上传下来的一门手艺。过年的鸡必须是家养的,只喂谷米虫子,饲料也不能喂。做的时候火候要恰到好处,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
大年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人们都会做很多五花八门的美味佳肴,从而犒劳自己。餐桌上大家其乐融融、和睦相处、讨论着目标与奖励。杀鸡吃还被当成富裕的象征,餐桌上的鸡越多,表示这家人那一年劳动的就越多。
第二天,我穿着新衣服去长辈家里拜年,我对他们说了一些吉祥的话语,他们给我了红包还说祝我学习快乐。我非常开心,说了声谢谢爷爷。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过完春节我又要好好学习,为明年过个好年而继续努力。
节日习俗作文 篇105
有的人喜欢春节,有的人喜欢端午节,而我呢,最喜欢春节了。
春节是我最难忘的节日,过春节时有很多的风俗呢,如: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过年时家家户户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贴春联时,人们都把表示新年祝福的话贴在门的两边,还会挂上灯笼,到处都是一派喜庆的景象。福字呢,可以正着贴,也可以倒着贴,倒着贴的意思是福到家里来。每年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有说有笑地吃着年夜饭,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到亲戚家拜年,那时小孩子们最高兴了,因为拜完年,小孩子们可以拿到红包呀!
你知道为什么大人要给小孩子红包吗?就是传说从前有一个“崇”的怪兽,每次过年的时候它都会出来,摸小孩的头,被摸到的小孩都会发烧,有的病重的小孩都烧成傻瓜了,有一对老人家,他们年纪很大才有孩子,所以他们很爱他们的孩子。有一次,家人用红包包了几枚铜钱给孩子,那个小孩子玩着玩着就睡觉了,他把红包放在了枕头边,“崇”看见了,它被吓跑了。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了,从此每到过年,长辈都会在过年时给晚辈包红包,也叫压岁钱,这样孩子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地成长。
我喜欢春节,你们喜欢吗?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