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3.2节第1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用“合并同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究活动课。人们对方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方程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节乃至全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教材在第一课时结合一实际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
(2)如何解方程?(这节重点讨论用“合并同类项”法解方程)。
本节教材安排上,首先提及在数学史上对解方程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即生活在约公元825年间的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所著的《对消与还原》一书,提问“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作为后面要讨论的内容的引子,在本节内容展开中引出问题1以及“合并同类项”,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一种新解法,然后再安排例1教学,予以巩固提高、拓展。
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列代数式、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合并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整式加减运算等以前所学知识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去括号”和“去分母”解法准备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应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探索方程的解法.
2、情感态度目标:进一步认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感悟解方程过程中的转化思想.
3.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化归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5.美育目标
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难点:
会用“数学建模思想”、“化归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手段
(一)、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设计思路:、
1.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讲解——巩固练习”的模式展开教学。这样设计,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酒店客房文员实习报告
(三)、教学方法
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手段
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四、教学程序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1、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探索规律,总结方法:出示引例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学会应用,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通过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这样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过对问题1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探究,让学生加深认识,掌握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的实质,感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必要性。
3、例题讲解:对于例1,首先鼓励学生试着解方程,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鼓励。教师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把错误集中起来,组织学生进行组织交流。最后规范书写格式。
教师指导与板书,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进一步理解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能,在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分层次练习,及时反馈、巩固提高、拓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男好生分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归纳解方程的方法及易出错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五、反思
将本节课定位为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
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每个问题的设计都以问题串的形式前后联系,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再通过探索交流、反思、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样的安排符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篇2
一、说教材
《世界奥林匹克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12 册第 8 课,属于"综合探索 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本课为北京奥运会举办前设计,很多要求是畅想奥运和对北京奥运的美好祝愿等.现在再上这一课则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做出调整,变成对北京奥运的回忆,调动学生的自豪感,再延伸到奥运知识的理解以及奥运作品的表现.课堂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奥运相关知识知识,自主学习「已经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学生多种形式表现奥运,形成作品.
三、 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不再满足简单的绘画、手工学习.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从刚过去的北京奥运入手,回顾奥运片段,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小游戏回答奥运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奥运知识的目的.同时总结出奥运作品的基本元素,为学生后面的练习做准备.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表现奥运的作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练习前,让学生根据自己表现方式不同选择分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作品、学会评价.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设定三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知道奥运题材作品的基本元素.
2 、技能目标: 运用绘画、手工等多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奥运的理解和热爱.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共享奥运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美术作品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说教法
1 、游戏法——通过猜不同颜色按钮回答奥运问题,让学生在游戏竞争中了解更多的奥运知识,同时兴趣也得到提升.
2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奥运作品」,加深学生的兴趣.
3 、对话法 「 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 .
4 、欣赏教学法.——欣赏奥运图片以及奥运绘画作品.
5 、观察发现教学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奥运绘画的特点及规律.
理论依据:
一、泛化理论 . 贾德认为 , 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学生能够自己概括出一般的原理 . 所谓泛化理论是指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一种情境下得到的经验加以 " 泛化 ", 并把它推广应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二、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 —— 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六、 教学资源
authorware 课件,在交互中让学生欣赏评价图片很方便.同时在制作上更专业,表现力好,能更好的为小学美术教学服务.
七、说学法
主要用了直观感受法、竞赛游戏法、探究学习法、合作练习法、作品展示法等方法.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八、说教学流程
「 1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0xx 年的夏天,你看奥运了吗?请学生总结对北京奥运的感受,看媒体的总结,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和学生一起回顾北京奥运精彩画面,共同回到奥运时刻「课件展示」.
「 2 」、游戏中了解奥运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选择课件中的不同颜色的按钮,再回答相对应的`奥运知识小问题.「课前让学生查阅奥运知识,自主学习」积分最高的同学奖励奖品「稍后环节奖励」.
「 3 」、了解奥运作品中的基本元素
和学生一起总结奥运作品的基本表现元素:五环、和平鸽、橄榄枝「板书」实践证明一个图文并茂、充满引力的美术课板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大胆作画、掌握知识与技能.我是用五环外形内写文字的方法,和课堂主题有关,又表现了知识点.
「 4 」、感知评价
欣赏各种形式表现奥运的作品并评价,并能有自己不同的设计思路「学生任意评价作品,自己点击欣赏大图」.看老师带来的范画「作为前面学生奥运知识问答积分高同学的奖品,和前面环节呼应」.
「 5 」、表现奥运
学生根据表现方式选择合作小组,背景音乐中按照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作品,教师巡回指导.「形式多样:师生合作画黑板画、学生手工制作、绘画等」.
「 6 」、分享成就,促进成长
对学生的精彩作品要及时点评,重视评价的多样性.本课以奥运作品展示会的形式表现学生作业,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构图、色彩、造型是否有创意等方面介绍「自评」,其他同学点评「互评」,最后是老师的评价.
「 7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回顾奥运、学习奥运、表现奥运.大家表现的非常棒,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同时也完成了很多非常好的奥运作品.希望大家能课后办一次奥运作品展,把你们今天做的漂亮的作品和学校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好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很成功.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英语教材第二册下第26单元的102课。这一课是阅读课文,阅读课教学是英语教学重要一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中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尽可能的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提高兴趣,扩大词汇量,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说课内容。
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在即将要讲授枫叶第四单元Titanic一课,恰好在统编教材下找到与此匹配的内容。通过对教材分析,众阅览两篇课文难易度,综合知识与语言点,我认为这一课比较适合学生的水平,同时又符合了新课标要求的语言材料要源于教材又要超出教材,为此我选择这篇课文。此课属于记叙性阅读,这一题材部分学生感兴趣,但缺乏阅读方面的技巧,因此需扩展相应知识,教授阅读方面技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依据初中英语新课标对阅读课的要求,并根据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为这一课确立三项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三会、四会单词,如:set, pleasant, iceberg, sin, in and lse; 同时让学生掌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高潮与结果。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即跳读、略读、速读和现时阅读等,同时注意开发学生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比较和分析等多种能力。
3. 德育目标: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因为是一篇阅读课,所以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在有效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同时让学生在最短时间找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事件经过、高潮与结局,抓住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动词过去式准确地表述在过去发生的事情,同时这也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二上半学期教学重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当中,增强故事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优化英语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即先预习后学习,先看书后做题,先思考后提问。本课重点在于最后一个方法---先思考后提问。
教学设计过程:
课堂的整体设计我遵循整体教学的思路,运用情景教学法和交际法,分五个主要步骤进行,即:导入, 展示, 巩固操练, 5分钟检测和布置作业。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
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假设:
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1)讨论画图: 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回答:画图
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出示10只大船图)每只船坐几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研究调整:
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板书:多出8人)
追问: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引导学生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
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多出8人需要怎样调整?「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 集体交流: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调整策略:一条大船调整成一条小船会少了2人,每划去2人就相当于将一只大船替换成了一只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观察书上P91页表格,发现什么?
(2)借助表格调整:
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了2人)
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展示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4.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检验结果
想知道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65+43=42(人) 这是对什么进行检验?如果还需要对船只进行检验怎么办呢? 6+4=10(条)
6、小结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 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巩固提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篇5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幸福鸟》。下面我就对本课第二课时教材方面、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方面对这篇课文作一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幸福鸟》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旺嘉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幸福鸟,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动人的西藏民间故事。歌颂了旺嘉不畏艰险,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故事情节生动,描述具体,语言通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语言。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能力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②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幸福来之不易,要不畏艰险,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才能得到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
重点: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难点:明白叙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前因后果。
二、说教法学法
四年级学生思想渐趋成熟,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就是情境教学法;同时我秉信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比比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代讲,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即赏析教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四个板块进行
一、播放歌曲,感知乐趣
1、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将学生带进对幸福的美好的憧憬里。
2、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提升认知
(一)前后对比,直观感知
上课伊始,我利用出示了旺嘉家乡前后两张图片,(出示——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画面)抽生说这两幅图有什么区别?看看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两幅画面的?学生通过图文对比看过之后体会到了旺嘉家乡人们生活环境的艰苦。同时我相机指导朗读变化前读出人们悲凉、对幸福渴望的心情,而变化后的家乡采用男、女生分角色配乐读。这样的比较后,我随即让学生观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出示文字比较)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感悟对于这样开头和结尾两段结构大致相同,句子几乎一一对应,首尾照应的特点十分鲜明,这就是——前后照应。
(二)重点品读,强化感悟
旺嘉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接下来我把重点放在文本的的二部分:重点分析,图文演示,读讲结合,突破难关。我首先提出学习要求:通过多媒体出示图表,让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表格填写。(出示 ——表格)实施中,我把时间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最令自己感动的一关找到并读出自己的体会。我没有完全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来讲,因为多媒体给了我很好的帮助。我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展开图文动画(演示),两者的结合有效的帮助了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在了解第一关时,当画面定格在这(出示——第一关动画),旺嘉那血淋淋脚印出现在画面中,这揪心的一幕令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在为旺嘉担忧的同时又被他的坚强勇敢所感动,那一瞬间,无需更多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抓住学生此时的情绪,我出示文字灯片,请一个合作小组的同学朗读。(出示)“妖怪吹了吹长胡子,平坦的道路立刻变成了乱石滩,每块石头都锋利得像刀子。旺嘉勇敢地踩上去,鞋底被划「huá」穿了,双脚被割破了,鲜血流在石滩上。”引导学生画记动词,体会旺嘉的勇敢,再相机指导朗读,并分两大组有感情地比赛读。学生们在这样的学法中更进一步提升了对文本思想上的感悟。
虽然多媒体能很好的辅助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有缺陷。例如在旺嘉过第三关时,(出示——第三关动画)画面中得的旺嘉摸索着前行时的艰难学生体会还不够深,于是我让一个学生闭上眼睛从座位上走到讲台前。当学生跌跌撞撞走上来时,他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更领悟到旺嘉爬雪山的艰难。我抓住契机让该生用自己的体会读文本,再大组读,齐读,做动作配合读,孩子们的情绪更高涨,升华了。
最后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学生汇报时,我不对学生进行限制,喜欢先汇报哪部分,就先说哪部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自读感悟、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等方式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读懂课文内容。。
(三)引导想象,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所以,当旺嘉终于站在幸福鸟面前,幸福鸟驮着旺嘉飞回家乡时,我打出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旺嘉会对幸福鸟说些什么?乡亲们看到旺嘉又会是怎样的情景?旺嘉和家乡的人们会过上怎么样的生活?我让同学们随着旋律充分想象,畅所欲言,我告诉他们:你们的想象有多美,他们的生活就会有多幸福!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当音乐嘎然而止,同学们都还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回到现实时,他们内心里的情感还在涌动,喷发。“同学们,你们知道幸福是靠什么得来的?”这样直白的问话显然是多余的了,因为在整堂课,读、讲、听、看、想等的设计里已经水到渠成的让他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同时他们也在暗自为自己加油打气,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旺嘉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不畏艰险敢于追求幸福的人。随即我进行了课文总结,点明情感目标,并给他们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体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我将板书设计为三部分:盼望幸福;寻找幸福;得到幸福。这样简洁明了,又突出了的内涵。
板书:
盼望幸福 寻找幸福 得到幸福
(起因) (经过) (结果)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想体现“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关注过程,让学会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努力将语文课上成发展语言和个性的综合训练课。但我更自信有效、有机地结合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更能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特有的作用。《幸福鸟》这篇课文我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接触新生事物的同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合理地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不但服务于学生,便利于教师,还会让我们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线可以分为直线、曲线、折线三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
课本中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线条:生涩,古朴的线产生稚拙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产生韵律美和装饰美;钢构的大桥与建筑简括,挺拔,有一种力度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飘逸连绵,纤细雅拙。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线并不陌生,在平时绘画中是常用的表现形式,但对各种线的理解和组织能力并不是很好,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线条的神奇魅力,用发现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事物,热爱生活,体会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3、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的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绘画,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疏、密、粗、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的相关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形态组成的纹理。
难点: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对画面进行合理组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讨论探究——乐中体验——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 动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一共分四大板块:一、认识线条;二、线条的变化;三、学生创作;四、作品展示、评价。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体会线条魅力。
三、说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一共分四大板块:(一)认识线条;
(二)线条的变化;
(三)学生创作;
(四)作品展示、评价。
1。 导入。出示充满线条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线条?引出课题 “线条的魅力”。
2。 讲授新课。
(1)认识线条——初步了解线条的种类。
师:除了刚才图中看到的线条,你还说的出其它的线条吗?
让学生思考,寻找线条。
得出世上的线条有很多种,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可以把线条简单地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种。
(2)欣赏图片。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千变万化的线条!感受线条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3)说一说,画一画。
画线条,让学生体验乐趣。从短线变成长线,过度到线的变化。
(4)体验、尝试线的变化
3。 欣赏作品
从欣赏中外美术家的作品到欣赏身边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线的魅力。
A:吴冠中:运用简单的线条,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变化表现的紫藤,非常有韵律的一幅画。
B:荷兰有位画家凡高,他善于用线描绘身边的事物,右边这张用曲线表现的树看上去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表现出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C:欣赏完了中外大师的作品,我们再看一下身边同学的作品。(欣赏学生作品)
4。教师示范
师:那如何对各种线进行组合才能表现出线条的魅力呢?接下来看一看老师是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花瓶的。
5。 学生创作。
师:看了老师画之后,是不是自己也很想动手画画呢?接下来我们自己也来尝试下,用有粗细、疏密、长短、曲直变化的线条为下面的图形穿上花衣裳。
(从实践中体验线条的魅力。)
(1)提供学生一些简单花瓶图形,让学生用线来装饰。(可以用色彩笔、黑色水笔来创作)
(2)教师巡视指导。
6。作品展示、评价、小结。
(1)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在小组的展板上,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每小组中最优秀的作品,并让一两位学生说说理由,好在哪。教师总结,给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奖励一张教师课前画好的线描作品一张。
(2)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线条的各种魅力。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美。
就像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千变万化的线条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事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增添乐趣!)
7。知识拓展
要求学生可在课余多做有关线条的练习,用各种各样不同的线条描绘我们缤纷的世界。
四、小结
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个,分别是:1、知道角色意味着规范的道理,明白任何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角色的规范,角色的行为要受角色的规范来约束。
2、通过观察周围人的具体行为,判断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否符合角色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判断是非的能力。3、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角色的规范;难点是角色的承担者必须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和义务。
三、说教学方法:
观察法和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足球比赛录像,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前锋、中卫、后卫以及守门员所站的位置。看后教师提问:如果后卫职责不明确,防守不到位,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交流
2、学校案例。
身边的事更感人,老师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案例,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
⑴ 李晓蒙认为学校管得太宽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⑵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为什么处处受人管?在学校受老师管,在家里受家长管,在社会上也被人管。许多场所比如网吧等,都不准去。我觉得很不公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3、拓展训练。
⑴ 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⑵ 老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要无条件遵守呢?
⑶ 假如你是初三(3)班的班主任,那你如何做好这个角色,完成职责。
4、感悟角色意识、角色规范。
最后课堂小结:
教师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