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8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
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技术转让合同免税政策
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
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篇2
实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落实到真正的事物上,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一些上课是没有涉及到,并且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说明的植物,将理论系统化,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使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刻更形象更具体地记住所学知识,并能更熟练地加以运用。
实习地点:尖峰岭的热带树木园
实习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采集野外标本若干种,对其进行识别、分析,了解其生活习性、名字、科目等,并对其进行压制等具体操作。
具体行程:
6月27日是我们植物野外实习起程的日子,早晨12:40我们乘上了开往尖峰岭的汽车,一路上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计划着接下来为期一周的具体实习过程……到了大概是下午3:40我们抵达尖峰岭热带树木园,来到了热带树木园,也就是我们住的地点。由于时间比较晚,加上同学们一路坐汽车比较累,第一天就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回寝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6月28日是我们正式野外实习的第一天,今天的地点是热带树木园,早晨7点半集合,步行大约四十分钟到达那里,这是一个天然植物园,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沿着山路登上了半山腰,这里有许多种植物,大家开始以小组为单位采集标本,其中有藜芦、玉竹、土三七、黄芪、黄花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歪头菜等二十几种植物,有些是平时不太常见的。大概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开始集合准备返回。下午3:00开始压制标本,并查检索表标记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属等,今天的任务就按计划完成了。
6月29日,今天要去的是笔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较远,大概要经过两个小时的步行才能到达,所以今天的任务量是比较大的,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大家走的也比较吃力,到达山脚已经将近十一点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午饭,歇息片刻才开始正式爬山,和昨天不同,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而且树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对我们的挑战性也就会越大,由于山陡,我们一个牵着一个,很快就到了山顶,之后大家分散开始采集,虽说这里环境恶劣了一点,但植物的种类却非常丰富,我们采到了龙胆、五味子、手掌参、川地龙、渥丹、狼尾草、并头黄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脚集合,此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还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个难题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终于按时回到了住处,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它让我们变的更加坚强,同时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晚上7点开始压制标本,今天的任务就结束了。
6月30日,由于昨天大家都比较累,所以今天选择了一个相对较近的地点,这是一个小树林,虽然小,但事实上它的植物种类并不少,在这里我们采集到了白藓、观仓术、广布野火球、球果堇菜、色木槭、大戟等植物,中午就返回了住处。照例,下午三点开始压制标本,另外要求画两张标本图,这天的任务就这些。
7月1日,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去了五大连池的一个旅游景点,早8:00出发,半小时左右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石阶山路,于是,我们开始爬山,看了路标,大概爬到三百米时就感觉到累了,这时上面的游人已经有返回的了,还鼓励我们说:姑娘们加油啊!还没到一半的路程呢,你瞧八十岁的老太太都爬到了山的顶端……听着鼓励的话,我们加快了步伐,一路上我们还拍了许多照片,尤其是到火山口的那一刻,真是兴奋至极,之后又去了仙女宫和水帘洞,目睹了石海的壮观,没一个地点都留下我们大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就这样一直玩到了下午两点多,大概三点半,我们回到了原地。这一天就这样在快乐中度过了。
篇3
前言:
通过接近一年植物学的学习,我们学到并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但为了让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接触了大自然,了解到了生物的多样性。这次实习使我们对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有了初步理解和兴趣。
一、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1、通过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结合。
2、学习懂得用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植物。
3、初步掌握植物的采集、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合作精神。且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5、得到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6、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植物形态学术语。
7、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扩大和丰富了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8、学会了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学会了鉴定植物的方法。
9、通过实习,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认识植物的生长发育、变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加强我们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意识到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10、使我们受到从事植物生物学、尤其是分类学研究和野外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二、实习时间
20xx年5月21日——20xx年5月27日
三、实习地点
铜仁市江口县 梵净山 凯里市施秉县 云台山
四、关于实习地点的介绍:
1、江口县
梵净山篇——佛教文化
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金顶海拔2493米。层峦叠嶂,气势磅礴,自明代以来即为佛教朝拜圣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所立《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文中称它为“天下众名岳之宗”。自明代迄民国300多年间,“信男善女,时往时来,若城市然”。可见香火鼎盛之一斑。山上现有明建承恩寺、金顶摩崖、敕赐碑、清道光禁砍山林碑和红号军三角庄根据地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区风光,雄奇壮丽,有数不清的险峰怪石,看不厌的奇花异卉及云海日出,流水飞瀑,佛光幻影可供人观赏。山区还保存着40多万亩的原始森林,林中生长着许多国内外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具有极高的观 赏和科研价值,被科学工作者誉为重要的 “自然基因库”。
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平定播州(今遵义一带)杨应龙叛乱中,梵净山曾遭空前浩劫,山区庙宇中毁坏殆尽。万历帝朱均之母李皇太后酷信佛教。经她捐资倡议重修,由国舅李颖和高僧妙元主持,重修了山上的承恩寺、九皇洞、九皇殿、圆通殿、释迦殿和金顶上的天桥,以及山下的承恩堂(坝梅寺),并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竖碑于老金顶脚,以志不忘。重建后,朝拜香客逐年增加,梵净山进入鼎盛时期,据山区现存碑刻,摩崖记载香客不仅来自云、贵、川、湘,甚至有从江西、安徽、江浙一带远道而来者,茶殿碑文记述“数百年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这种盛况延续了200多年。
清咸丰5年,(1855),铜仁府爆发了以徐廷杰、梅济鼎为首的红号军起义,起义军以梵净山为根据地,坚持斗争达11年之久。期间山上庙宇陆续被毁,僧众风散云流,香客裹足不前,梵净山又一次“香火冷落,人烟寂寞”。同治九年(1870),铜仁东山寺隆参和尚上山主持修复工作,经他十方募化,“道剪荆棘,路劈蚕虫”,5年内修建了报恩寺,回香坪等庙宇。光绪元年(1875),清军中参加哥老会起义失败后的部分士兵由黑地大王刘满率领进入梵净山,据险与清军周旋。同年,贵州巡抚岑毓英奉命征讨,次年平复,。经隆参和尚继续努力,大力恢复了山上受破坏的庙宇,还在江口境内修建了3条朝山大路。民国初年,朝拜者一如既往,民国末年,土匪猖獗,香客中大多被抢劫,朝山活动猝然大减。
解放后,朝山活动停止,山上庙宇不耐风蚀雨蠹先后垮塌,山下庙宇多被修建成为学校,食堂,仓库或被拆除烧毁,至今县境内仅存朝阳寺1座。然而,梵净山却以它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壮丽的旅游资源,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从50年代起便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考察。1978年7月,省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在保护区管理处主持下,科学考察工作更加频繁、系统,为了适应科考和旅游需要,在省地拨款支持下,先后投资55.3万元整修了上山的便道,重点拓修了鱼坳至金顶5公里,1984年,全线便道修筑一新,陡斜窄险处或凿石为梯,或浇铸混凝土台阶,共8250级,称“万步云梯”。险峻处置铁链或钢、钢筋混凝土护栏,建进山桥涵9座,歇息台38处,食宿站2处。1985年省文物处拨款修建了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和天仙桥,现每年进山科考,旅游,朝山人数以逾万,且呈与年俱增之势。
为了推动佛教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给落后的江口县带来经济上的发展,县政府也采取相关措施,以佛教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资。据贵州日报20xx年1月8日载:江口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彪与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一兵正式签订了《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项目协议书》,这标志着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项目正式实施。海南省三亚金玉观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江口县人民政府,于20xx年9月16日在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订了投资2.8亿元建设江口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项目后,公司董事长曾一兵先生于次月再次来到江口县实地考察,梵净山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以及民族文化、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再加上飞机、铁路、高速公路交会于梵净山,他当即决定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将投资规模扩大到4.6亿元,建设内容为修复梵净山大佛寺「含敬造世界最大金玉弥勒佛像:用近110公斤黄金、140克拉钻石和数千颗珍珠在梵
净山铸造全球最大的弥勒金佛。」、法华庵,兴建梵净山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佛教文化广场等。由此可见,江口梵净山的发展正随着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得到开发,然而值得笔者担忧的是,在梵净山佛教地位正在进一步考证进行中,还未得到明确认同时,过于繁盛的商业气息融入了梵净山佛香气焰中会不会给这个古朴自然、神秘的圣地受到玷污呢?毋庸置疑,通过一场好的商业开发,让我国佛教文化的香火得以燃烧的同时可以让更多信教人士找到他们心灵的净地,我只能默默的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祈祷着。
2、施秉县概况
(1)地理位置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西北部,是贵州东线旅游中心,东邻镇远、北壤铜仁石阡县,南连台江县可达广西、东南与剑河县相邻,西面与遵义地区余庆县交界,至湖面怀化市220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3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543.8平方公里,辖4镇4乡,20xx年末总人口15.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8.17万人;非农业人口1.28万人),系国务院批准的早期对外开放甲级县,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全国农村电气化县,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
(2)地形地貌
地处黔中丘原向黔东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地势由西、西北向东、东南部逐渐降低,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多呈北东、北东走向。中部北部山地隆起,为黔北高原式陵山脉延伸,南部隆起山地为苗岭山脉系,属黔东南凹陷。平均海拨526米,全县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云台山、杉木河、上下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五、实习内容
1、注意事项
5月20日我们召开了野外实习动员大会。实习地点是江口梵净山和施秉云台山,在大会上老师和我们说明了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时间内容安排。老师告诉大家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
2、具体行程
(1)5月21是日是植物野外实习启程的日子,早晨7点半出发,晚上7点半左右抵达目的地——江口县黑湾河生态园酒家。第一天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准备。
(2)5月22日是我们开始实习的第一天,实习地带是梵净山脚。我们9点准时出发,边登山边采标本边听老师讲解。突然下起了小雨,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撑起雨伞继续进行着。每个人都采集到了不少的特有植物,于下午3点回到了旅馆。晚饭后7点我们开始压标本,9点基本完成。这天虽然很累,但是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之下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务。
(3)5月23日我们爬梵净山。早上吃了早餐,备好干粮,7点半出发,到梵净山东大门买票。大家进去先坐观光车过了一段,到了观光车站,我们徒步去面对那九千步台阶。因为景区不许采摘植物,于是老师一路走着教我们认识周边的植物。当天我们还参观了梵净山景区的红云金顶,蘑菇石等景点,景色很美。最后我们拖着极度疲惫的身体,从勤俭节约出发,放弃坐缆车下山,谁知道下山比上山还难,但是大家还是团结互助,终于在最后一批观光车回去之时,赶到了观光车停靠点。回来后翻了标本,吃了晚饭回房休息了。
篇4
实习时间:20xx年5月22日——20xx年5月26日
地点: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
任务:常见的植物分类,外出辨别野外植物,采集和压制标本
环境: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大亚湾位于其东面。大亚湾地处惠州市东南,在惠东县、惠阳区和深圳市之间。东考红海湾,西临大鹏湾。
实习内容:
「一」辨认标本
通过第一学期所学的《植物学》内容以及平时积累的,为这次野外实习特别准备的知识和有关的资料,通过植物的形态特征,比较分析,辨认出其所属的科。在实习过程中,植物学老师几乎每天都带我们外出认识植物,老师除了介绍植物的特征外,还教我们如何去辨认各科的特征。
「二」采集和制作标本
在这次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如何采集和压制标本。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制作成标本的,所以在采集标本时,一定要选择其特征明显的部位,以便于将来的标本鉴定。采集完好的标本只是压制标本的开始,在压制标本时,要注意的问题更多,一定要讲究技巧,对于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压法,还要经常换纸。要制作一个成功的标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植物的分类
在这次野外实习中我们一共辨认了几十个科的植物,所达的的种类超过一百种,以下就列举一些常见的种类:
被子植物:
木兰科:木兰
榆科:朴树
桑科:垂叶榕、斜叶榕、木菠萝
桃金娘科:乌墨葡桃、番石榴
苋科:红龙草、刺苋、野苋菜、土牛膝、空心莲子草
锦葵科:大红花、赛葵、黄花棯
含羞草科:台湾相思,含羞草
椴树科:布渣木
大戟科:细叶洒金榕、土密树、大飞扬、小飞扬、毛果算盘子、叶下珠、蓖麻
炸酱草科:炸酱草
无患子科:龙眼、荔枝、倒地苓
炸酱草科:炸酱草
葡萄科:爬墙虎
茄科:少花龙葵、水茄
茜草科:龙船花,九节,白花蛇舌草
菊科:白花鬼针草、银交菊、加拿大飞蓬、一点红、胜红蓟、长柄菊
裸子植物:
杉科:杉树
蕨类植物:
海金沙科:柳叶海金沙
实习总结:
为期五天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在26号下午压制完标本后宣告结束了。此次的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开拓了眼界,更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对植物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虽然这次因为天气恶劣的关系,我们的行程收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穿着雨衣冒雨前行,穿梭在植物丛中,没有丝毫的退宿。
此次的野外实习收获很大,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植物的外部特征去辨认植物的种类,如先观察是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看叶子是对生还是互生、看果实的类型… 在采集标本时,不同种类的植物要求也不同,对于禾本科的要求根、茎、叶都要齐全,而对于木本植物,则需要花、果还要完整的叶子生长,能够让我们辨认出其叶子生长类型,而且在采集标本时,我们不呢不过选取那些比较嫩的植物,因为如果植物太嫩,在压制标本时不好压,很容易变形,而且植物太嫩,它的特征也不够明显,因此,选取植物标本,一定要选取其特征明显的部位,这样既方便我们辨认标本,而且在压制过程中不易变形,容易压成标本,而那些果实就可以另外晾干,不必放在标本夹内,等制作标本时在放回原位。
在所有的植物中,就压制标本而言,蕨类植物是相对比较容易成功的,而木本植物就相对难一些,因为它的叶子容易脱落,容易发霉……
篇5
20xx年7月13日,结束了泉州、厦门站的动物野外实习后,我们来到了南靖和溪,由孔祥海老师带队,开始了这次的植物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了解采集地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二、实习步骤与内容
7月13日下午,从实习宿舍「和溪镇热带雨林实习基地」出发,在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和溪镇沿着公路认识沿路植物并采集标本20余种。
7月14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乐土雨林.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识了许多植物.并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采集标本70余种。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4日下午,校车再次把我们送到乐土雨林后便返回了。我们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种并采集标本50余种。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仙岭,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山路认种并采集了30余种植物标本。
7月15日下午,我们在宿舍压制所采集的标本。「并在晚饭后返回了学校」
7月16日,回到了学校,我们在实验室忙着压制标本,挂标签,复习巩固。
7月17日上午,针对这次植物野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孔祥海老师对我们进行了考核。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南靖和溪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所采集的160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目有所认识。到现在,我还记得种子会粘人衣服的鬼针草,属于百合科有着好听名字的吉祥草,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有药用作用的积雪草,天南星科的名符其形的一把伞天南星,跟姜长得很相似的高粱姜……
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南靖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要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
2.要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3.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在南靖实习期间,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总之,这次野外实习真的很有意义,使我得到了很多收获。
篇6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状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透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透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资料
机器设备租赁合同通用范本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构成高大乔木。
2、2实习资料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资料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资料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回到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此刻,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明白,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简单很多。之后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透过与身边同学的比较,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就应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透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能够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之后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之后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必须会更多。
4、比较学习、群众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透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能够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群众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忙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齐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群众的温暖。我觉得,群众学习气氛比较简单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群众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应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好处。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向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向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之后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以前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此刻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此刻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能够明白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一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齐打篮球一齐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但是到此刻都没搞懂就是了……期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期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比较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齐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十分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应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就应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一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应对面的交流代替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个性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最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群众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但是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务必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善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推荐: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够思考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能够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明白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就应抱着爱惜的情绪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推荐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状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资料。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十分重要的资料,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就应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就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资料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就应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期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
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群众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推荐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期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善起到一点帮忙。
植物学实习报告 篇7
一、实习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落实到真正的事物上,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一些上课是没有涉及到,并且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说明的植物,将理论系统化。使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刻更形象更具体地记住所学知识,并能更熟练地加以运用。
二、实习地点:
尖峰岭的热带树木园。
三、实习内容: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采集野外标本若干种,对其进行识别、分析,了解其生活习性、名字、科目等,并对其进行压制等具体操作。
四、具体行程:
1、xx月xx日是我们植物野外实习起程的日子,早晨12:40我们乘上了开往尖峰岭的汽车,一路上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计划着接下来为期一周的具体实习过程……到了大概是下午3:40我们抵达尖峰岭热带树木园,来到了热带树木园,也就是我们住的地点。由于时间比较晚,加上同学们一路坐汽车比较累,第一天就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回寝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2、xx月xx日,今天要去的是笔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较远,大概要经过两个小时的步行才能到达,所以今天的任务量是比较大的,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大家走的也比较吃力,到达山脚已经将近十一点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午饭,歇息片刻才开始正式爬山,和昨天不同,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而且树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对我们的挑战性也就会越大,由于山陡,我们一个牵着一个,很快就到了山顶,之后大家分散开始采集。
虽说这里环境恶劣了一点,但植物的种类却非常丰富,我们采到了龙胆、五味子、手掌参、川地龙、渥丹、狼尾草、并头黄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脚集合,此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还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个难题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终于按时回到了住处,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它让我们变的更加坚强,同时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晚上7点开始压制标本,今天的任务就结束了。
3、xx月xx日,由于昨天大家都比较累,所以今天选择了一个相对较近的地点,这是一个小树林,虽然小,但事实上它的植物种类并不少,在这里我们采集到了白藓、观仓术、广布野火球、球果堇菜、色木槭、大戟等植物,中午就返回了住处。照例,下午三点开始压制标本,另外要求画两张标本图,这天的任务就这些。
4、xx月xx日,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去了五大连池的一个旅游景点,早8:00出发,半小时左右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石阶山路,于是,我们开始爬山,看了路标,大概爬到三百米时就感觉到累了,这时上面的游人已经有返回的了,还鼓励我们说:姑娘们加油啊!还没到一半的路程呢,你瞧八十岁的老太太都爬到了山的顶端……
听着鼓励的话,我们加快了步伐,一路上我们还拍了许多照片,尤其是到火山口的那一刻,真是兴奋至极,之后又去了仙女宫和水帘洞,目睹了石海的壮观,没一个地点都留下我们大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就这样一直玩到了下午两点多,大概三点半,我们回到了原地。这一天就这样在快乐中度过了。
5、xx月xx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今天先后去了南饮泉和北饮泉,这里有许多风格别具特色的小建筑,其中“世界名泉”是最吸引人的地点,接着又去了药泉湖,记得这里的泉水是最具特点的,味道有点闲,而且对于这水还有其美丽的传说,随后我们又买了些小饰品,有五大连池留念项链,雨花石和磁石等,都很具有地方色彩。中午,我们以组为单位返回。今天下午6:00,老师对我们这几天的实习内容进行了测试,主要内容是对植物的识别,测试完成,今天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6、xx月xx日,这是本次植物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我们就准备好自己的物品,4:00就离开了住处,踏上返回的列车,或许是出来时间长了,对学校便产生了牵挂,期盼着能够快些到达,期盼着把我们的经历讲给那些没来的同学听,就这样离五大连池渐渐的远了,我们为期一周的实习生活也临近了尾声。
五、本次实习中所积累的部分植物简介:
1、百合科(liliaceae):单子叶植物,隶属百合目(liliales),多年生草本,少亚灌木或乔木状。直立或攀援,具根状茎、块茎或鳞茎。叶互生或基生,少对生或轮生。
2、菊科(keyinwiki):双子叶植物纲,菊目的一个科,草本,半灌木或灌木,稀乔木,有乳汁管和树脂道,草本,头状花序,聚药雄蕊,瘦果顶端带冠毛或鳞片。
3、毛茛科(ranunculaceae):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较原始的一科。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少数为藤本或灌木。单叶或复叶,通常互生。根据果实类型,通常分为具u果的金莲花亚科和具瘦果的毛茛亚科。金莲亚科主要有乌头属、翠雀属、金莲花属、升麻属。
4、唇形科(labiatae):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一科。通常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无柄的腺体,或各种单毛、具节。多为二唇形,着色;雄蕊通常4,二强,稀2枚,通常前对长,后对较短,着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上位,由2个心皮形成;花柱。
5、豆科(leguminos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或攀援大藤本,花冠——一些是蝶形花冠。
6、蔷薇科(rosaceae):草本,灌木或乔木,常有刺及明显的皮孔。
7、花萼5裂或5枚,花瓣通常是5枚;花萼和花瓣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它形状花托的边沿。雄蕊多枚,雌蕊1枚或多枚,雄蕊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他形状花托的边沿。
六、实习心得:
这次实习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相结合,这种方法让我们轻松地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实习过程中我们同学间的友情更深了一步,让我们更加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累,但是回想起来却是既充实又美好的,我们个个都是满载而归。
同时,也感谢几位老师一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耐心的帮助,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了许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次实习教会我的东西会使我终身受用,这短暂的实习生活也将会令我终生难忘!
植物学实习报告 篇8
一、实习感受
转眼间,一个星期的植物病理学实习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实习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回忆起来,实习的日子还记忆犹新,而我们也收益颇丰。
三次的外出实习令我们大开眼界。在教室里永远也学到真正的植物病理,必须要走到田地中去,参加实习,才能在实习中得到真正的充实。而这些外出实习真的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从病害常发生的环境,采集病害的方法,压制植株标本到实验室里的病害的鉴别,还有标本玻片的制作病原物的分离,每一步我们都在亲自实践,每一环节我们也都有不同的体会。而最深的感受就在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必须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实践里面出真知,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课本的东西是别人总结的,一种病害它的特征它的危害单靠文字的描述和和几张图片并不能令我们学的真切和深入,而一次外出的实践,自己亲眼的观察,亲自的采摘,亲自的总结,才会令我们印象深刻,令学习更加深入。另外,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的专业知识很多还不及当地农民,令我们羞愧的同时,这也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情。我们学习的任务就是将来要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只有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结合,并不时地去请教老师,请教农民朋友,并使自己做出深入的研究才会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这次实习我们都感到很充实,但外出的时间并不算太长我们所认识的病害种类也十分有限,这一点我们也感到十分的遗憾,希望今后能够有机会进入山区或其他地方的农田开阔我们的视野,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另有一点遗憾并且很惭愧的是在外出实习中发生的一点小意外,坐公交车这件事情也使我们受到了文老师的批评和教导,这使我们十分的惭愧,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行为并没有体现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也将自己的安全于不顾。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严重的缺点,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也会牢牢记于心中,今后不会在做出类似鲁莽的行为,在自己今后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会保持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次实习安排在了各门考试频繁的阶段,大家在实习的同时也要兼顾复习,很多实习的时间都用于背书了,希望以后的实习能排在时间宽裕的时候,这样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实习,也会研究的更为深透。
二、实习内容
此次实习主要分为:病害植株的采集,标本的制作及病害的鉴定,玻片的制作,病原物的分离。
1、病害植株的采集
这次实习我们共外出三次,分别去:毛庄,森林公园和农大第三生活区。病株的采集让我们亲眼了解了常见病害和发病植株的各种特征。像是去毛庄我们认识最多的便是小麦。文老师更是亲自深入田间并详细的为我们讲解各种病害植株的鉴别。像是小麦赤霉病麦穗上会有粉红色粉状物且麦穗多比正常麦穗发白,这让同学们在找的时候更加容易。大家的积极性也十分高,都分散的去寻找有病害的植株,遇到不懂得都积极的去问老师,而文老师也十分耐心的为大家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
2、标本的制作及病害的鉴定
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对于含水量少的标本,我们组采取集随采随压制,保持了标本的原形;对于含水量多的标本,我们等到自然散失一些水分后,再进行了压制;同时,我们对有些标本进行了可适当加工,如标本的茎过粗或叶子过多,先剪掉一部分再压制,防止标本因受压不匀,或叶片重叠而变形。有些全株性的标本,将标本折成适当形状后再压制。在前期标本材料整理过程中,为避免压制的标本变形,并使植物组织中的水分易被标本纸吸收,标本夹好后,我们用绳子将标本夹捆紧,放到干燥通风处。每天勤换标本纸,使标本尽快干燥,以保持原有色泽,并避免发霉变质。干燥后的标本移动时我们始终十分小心,以防破碎。对于茎秆、枝条等粗大标本,我们放在宿舍通风处进行了自然干燥。然后又进行了标本的分类,并利用我们从图书馆借的大量书籍对标本进行了鉴别,共鉴别了34种植物。
3、玻片的制作
这是一个十分细致的工作,我们从一些病害比较严重的植株上挑去菌落菌丝及孢子并将其分散在滴有蒸馏水的玻片上。压片是个技术活,经常我们压了几次都还有气泡,后来陶家顺从中找到了技巧,我们一同学习,技术也娴熟起来。封片也算比较难,还好都还做得不错。这个过程全组都认真参与,最终也做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4、病原物的分离
这个过程是我们认为最难但最有意思的过程。我们以前的实验中也用到过几次培养基,但做培养基还是第一次,全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一心,成功的做出了NA培养基,看着从最初的一些原料变成了一个个凝胶状的培养基,心里说不出的满足。再做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时,大家更是认真仔细。由于是最后一小组,我们组的成员都认真的观察了前面几组做实验的过程,并从中总结了很多经验,由毛培和韩钊杰在无菌室中进行操作,由于看了多遍实验过程很顺利的完成了实验。但其中病原物小麦纹枯病的分离可能由于灭菌时间长并没有成功,我们又重新做了一次,做的是玉米斑病,这一次很成功。另外,我们组还额外做了病害植株的保湿,最后也十分成功。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了很多实验的技巧和很多专业的知识,收获十分大。
经过本次实习,让我懂得知识不仅仅是从课本上学来的,还要深入田间,了
解病害的基本情况。此外,明白了病害的发生不仅局限于病害的发病情况,还与田间管理有关。“书上得来终觉浅,不若田间半日长”,深深地的让我理解了田间了解病情的重要性,只有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理论,以“田间知识”为拓展方向,才能做好植物病害这一大课题,才能解决植物病害这一问题。当然,随着植物病害防治的进步,病害也在不断进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彻底解决植物病害这一问题,而在于将植物病害,充分的、有效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极高的提高农业产率。毛主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农业上来讲,“一切的病虫害,都是纸老虎”。只要一手抓理论知识,一手抓田间知识,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采取“两手都要抓”,以消灭植物病害为目的,以有效控制植物病害为基础,争取以植物病害消灭于萌芽状态为崇高理想,为中国农业做贡献,为老百姓谋农业,彻彻底底解决植物病害这一块。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为这一理想,这一目标,不懈努力,不懈奋斗!
实习在同学和老师们的汗水和勤劳中结束了。作为我们专业重要的学科之一,这次实习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农安工作者道路的艰辛。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将学习和实践联系了起来。让我体会到了一些学以致用的好处。掌握了正确地描述一些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了对一些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了一些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了解了植物病毒、细菌和真菌所致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区别,并掌握利用这些特征进行诊断的一般方法。通过这次实习,我了解一些预防措施,我们不能根除病害,但我们能认识病害规律后可以预防病害的发生。同时,通过这次实习,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我们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植物病理学的实习主要是采集病害植株,在还没有采集之前,我以为采集植物应该是很容易的,但真正开始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病株的采集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我深刻体会到“经验”对于农安工作的意义所在。对于缺乏经验的我们,在经过病害植株的时候,完全视为不见。而老师经过的时候,就可以轻易的发现,当提醒我们它是有病的时候,我们才蜂拥而至地去采集。我经常会将虫害叶子拿给老师帮忙认,她看一眼就知道这是虫害而并非病害。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到,“经验”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只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对于一个合格的农安工作者来说是不足的,农安工作是一份重实践的工作,还应有充足的实际操作来充实自己,而“经验”就是最好成果和工具。
实习中,每一个环节,自己都亲身经历过,所以知道每一步都是多么的不容易。长途跋涉的采集过程、操作细致的鉴定步骤、费力繁琐的标本制作,可以说辛苦的同时,也是一个考验我们耐力的过程,而当我们见到病株的时候、鉴定到新的病原物的时候,成功的喜悦也是难以言喻的。
以前在书本学习的知识在这次的实习中得到很极好的验证。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是植病诊断首先要分清楚的事情。经过这次实习,我意识到在接触病害的时候,特别是没有病征的病害,我们应该把把想象的空间放大,不能单纯以为无病征的就是病毒病害,因为譬如气候等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状和病毒的病状非常的相似。
鉴定的过程,我始终认为是最难的。挑取病原物是很有讲究的,挑针的力度把握要合适,用力太轻无法挑取病原物,用力过猛不仅挑不到病原物,还有可能连寄主的组织一同破坏掉。针对比较干的叶片,可以在病原物的部分滴少许水,这样可以提高挑取的成功率。另外,制片的时候要保证载玻片上的病原物没有其他病原物的污染。用显微镜的时候,不能急,应该慢慢调试。在参考书籍的选择上不宜选年代过久的鉴定书,因为随着植病的发展,很多属名或者病原物的名称等都有少许的改动,特别是在无性和有性阶段不同上,所产生的名字也是很多的,这给我们的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得,但也要求我们要分清其无性和有性阶段。
压标本是很繁琐的一个过程,一定要有耐性。标本一定要干,否则就会发霉,可以带标本到日光充足的地方晒,这样可以有效地蒸发水分。不过,最有效的还是换纸,换纸讲究的是一个“勤”字。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充分体会到水分给标本带来的损害有那么大,所以换纸没有很勤。后来在老师的提醒下,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的标本中,前期的可能有少许的发霉,但后期的标本会有很大的改善。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